发掘“国家财富” 推动科技进步

29.06.2014  04:25

近日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修改了各自的院士章程,对院士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院士制度改革是否得力?下一步改革将向何方推进?记者采访了两院相关负责人和几位院士。

改革乃众望所归

这次两院院士大会充分肯定了院士队伍和院士制度的杰出成就和重要作用,提出院士是“国家财富”,院士制度的改革得到了两院院士的普遍支持。

四分之三参会院士投票通过新章程,说明广大院士拥护此次改革。”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钟灿院士表示,对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此次章程的一个重要修改——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变窄,就是众望所归。“过去有120多个部门和省级政府可以提名院士,有的领导受部门利益驱动,把院士数目作为政绩的一部分,试图对院士推选进行干预。此次改革,首先就要堵住这些干预,回归院士推荐。院士推荐是国际惯例,任何国家的科学院院士都没有政府提名的。但仅仅院士推荐还不全面,毕竟院士只是学术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保留了学术团体推荐的渠道。

通过院士遴选制度的改革,减少多部门的干预,是此次章程修改的亮点。还有一些改革,虽然没有在章程中明确划定,却早已在此前的细则修改中实施,并取得了实际效果,今后还将进一步深化。

比如如何优化院士的年龄结构,早在2005年,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就提出过这方面的制度改革,“很多院士都七八十岁了,当上院士后几乎没什么新成绩。在一线的院士即使有点成果,也可能是学生帮着做出来的。”从那之后,院士的老龄化现象受到重视,这一点在细则中得到了体现。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推选细则中规定,普通候选人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即可,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则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

近几年新增选院士的年轻化趋势,也说明了改革的成效。2011年和2013年的两次增选,共选举产生10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分别降至2011年的56.9岁和2013年的56.7岁。中国科学院2013年新增选院士53名,平均年龄54岁,60岁以下的占85%。

细则正充分讨论

此次院士大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院士章程。但章程只是指导性文件,具体操作还需要更为明晰的细则修改。

谈起下一步的工作,中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中科院将在章程确定的原则下,更充分地听取广大院士的意见,修订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完善增选工作流程,同时系统梳理学部相关政策规章和工作办法,如研究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处理办法,建立对候选人投诉的分类调查机制,建立院士兼职情况报备制度,以适应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

院士制度改革,并不是仅靠两院的改革就能做到,还需要行政部门的配合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社会普遍关注的院士退休问题,就没有在此次章程修改中做明确规定。对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而言,首先要分清楚退休和退出两个概念。退休是指个人在所在单位工作岗位方面的变化,它是根据社会需求、单位需要、个人状况来决定的,和退出院士这个终身荣誉称号是两个概念。对此,接受采访的院士们一致认为,院士退休不是两院的事。欧阳钟灿说,“其实院士也有不少退休的。院士都有自己的单位,退不退休是单位意见。有关部门有个高级科技专家暂缓退休的文件,有些单位和部门把院士看作‘财富’,就依据此类文件拒绝院士退休的申请。院士退休,需要人事制度的修改。

几十年来,院士制度对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虽然当前出现了一些与院士有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与院士制度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说,一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都少不了受邀院士的身影;一些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运作,也少不了院士的声音;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学成果评奖、评价,更是要有院士到会。“这不是院士制度本身的问题,院士称号只是国家对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给予的肯定,但一到社会上就变味了。

当前,院士制度改革已经迈出关键一步,让院士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的本质,还需再接再厉、完善细则的,也需革故鼎新、全面而系统地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刘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