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促教育均衡发展 让每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
——万源市创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纪实
(马发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教师节前夕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说:“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一直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万源市创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坚持教育城乡均衡、硬件均衡、师资均衡、生源均衡“四轮驱动”,切实抓好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有效激发管理活力,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动教育深化改革,取得了明显实效。
优化布局,推进城乡均衡,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坚持把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万源市制定出台了《万源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2——2015年)》,并在工作中稳步推进实施,确保教育与城乡建设同步发展。
自2012年以来,万源市加快了城区学校扩容提质的工作步伐,累计新征教育用地219亩,先后启动了万源中学白沙校区、太平一小分校、太平二小新建教学楼等一大批城区学校项目建设,并将城南中学从万源市职业高级中学中独立出来,将火车站小学与清沟小学合并,组建太平镇第三小学,着力破解城区学校“入学难”和“大班额”难题,为办好城区学校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优化,先后撤并太平镇斑竹溪小学等村小26所,恢复白果乡庄子坪小学等村小16所,将官渡镇明德小学合并到官渡中学,将万源市第二职业中学合并到万源市第二中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
加快建设,推进硬件均衡,实现班班通全覆盖
近年来,万源市加快推进硬件建设,既在各学校打造了干净整洁、有序优美的育人环境,又营造了乐学、好思、文明、向上的育人氛围。
万源市实施了120个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在52所中小学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学校项目建设操作流程和系列管理制度,坚持把好资质关、质量关、安全关、进度关、资金管理关、工程结算关、工程验收关、档案管理关“八道关口”,各校建设项目工程顺利推进,没有出现一起质量安全事故。
同时,创新抓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和应用,被省教育厅作为区域应用典范拍摄成专题片报送教育部。20所学校争取到“中国电信助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项目,全市已融资1404万元,对52所中小学进行信息化建设,启动教育局中心机房、教育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三通两平台”,实现了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全覆盖。
鲜明导向,推进师资均衡,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通过深入调研,万源市在校长、教师、学校管理上大胆创新,健全完善了各种教育管理机制。坚持所有新任校长“公开选聘”,坚持所有城内缺编教师补充“凡进必考”,进一步激活了教育系统人才活力,形成了更加良性的竞争机制,很好地实现了给教师以公正,给能者以舞台,给教育立正气的目标。
万源市教育系统在选人用人时始终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确保了各个环节的阳光透明,真正做到了让能者有为、能者有位。近3年来,全市公开选聘了39名中小学校校长(其中市委管理3人)、23名副校长(其中市委管理4人)、73名中层干部,考调城内缺编教师81名,做到了零举报、零投诉,既促进了学校领导干部与教师的合理流动,又全面激发了学校管理活力。
基层学校间教师流动,严格控制超编制进人,坚持进出编制综合平衡,基本满足需要原则;坚持服务期限原则;坚持根据工作需要,学科需求,配齐紧缺学科原则;坚持解决特殊困难原则。近3年,农村学校间共调整161名教师,公开招聘录用232名教师、156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基层学校任教,组织48名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教师的调整交流,总是在兼顾师资均衡搭配方面予以更多考虑,鲜明了用人导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开放办学,推进生源均衡,落实学生就近入学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全市小学由原来的250所整合为240所,校均学生人数150人,基本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场镇和中心村集中,有效改变了农村学校布点分散、效益低下的状况。同时,增加了农村学校的学位,扩大了办学规模,解决了适龄学生就近入学问题,提高了义务教育办学效益。
为保障学生就近入学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对全市学校建立了工作管理台账,每年均下发台账管理通报不少于4期、督查通报不少于8期。实行“三色”亮牌管理,加强了办学水平评估力度,连续两年评估倒数第一的校长自动辞职,对师德、业绩和工作态度综合考评居末位的教师均作了诫勉谈话、书面警告和岗位调整处理。
各校还纷纷举办教学开放月、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听老师随堂上课、看学校常规工作、话家校共同管理、议学校长远发展。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安全管理、习惯养成教育管理中来,让家长对孩子们在家门口学校就读的生活、学习情况知根知底,更加放心,并携手学校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