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着力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精准脱贫
自2016年以来,大竹县按照“政府引导、主体互动、市场运行、机制联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锁定扶贫对象,强化金融精准对接,以评级授信为先导,以产业扶持为主线,以助农增收为目的,全力提升金融精准扶贫,形成了“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的金融扶贫模式,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步伐。截至2018年3月,全县累计发放个人精准扶贫贷款5.57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6.1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38.48亿元。
精准扶贫对象,完善金融扶贫体系一是 坚持“片区包干,整村推进”原则,层层落实精准扶贫责任,依托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做好乡镇、村、户三级信用评定工作,建立金融服务档案。对全县315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档”建立信用电子档案,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 二是 利用“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校园”等载体,发放宣传手册3万余册,开展专题讲座100余次,加强金融政策和征信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信用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是 在全县70个省定贫困村每村增派1名驻村农信员,为贫困户提供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政策咨询、信贷管理等服务,助力产业脱贫。 四是 强化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防止贷款挪作他用。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设立分险基金7528万元,用好财政贴息政策、加强风险管理,保证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安全。2017年,设立1300万元返乡创业贷款分险基金,促进农民工回乡成功创业1200余人,创办企业50余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00余人,带动2万余人贫困人口发展生产。 五是 扩充助农取款点功能,增强助农取款点与农村电商平台整合力度,推广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竹农商银行在全县范围内安放了151台ATM机、461台POS机、307台EPOS机,实现了金融服务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消除金融服务盲区。
精准扶贫主体,搭建金融扶贫平台一是 持续推进“扶贫再贷款+个人精准扶贫贷款”模式,切实用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精准支持。截至2018年5月,全县累计为123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071亿元。石子镇民主村十组贫困群众张孟成,在驻村农信员蒋旭东的鼓励支持下,打消了“贷了款还不出来”的顾虑,2017年在银行贷款2万元种植西瓜面积10亩,当年净赚现金两万多块钱。今年,他又贷了4.8万块钱,种了30亩西瓜、10亩辣椒,收入比去年将翻番。 二是 创新“龙头企业+贫困户+银行”发展模式,大力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企业、银行、农户“共赢”。2017年,大力扶持以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银行向当地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548万元,在全县20多个乡镇,80多个村建立了优质糯稻生产基地10万亩,带动3万农户年户均增收2200元,人均增收650元。 三是 引导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专合社+市场+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石河镇前锋村采取“村委会+贫困户+公司托管”模式,与湖北永恒集团合作,在村里建起的达州市第一座智能光伏云电站,20户贫困户以小额信贷入股,前5年收益分红用于小额信贷还款,从第6年起,每户每年按资金投入11.25%参与分红,每年2.5%收益作为村集体扶贫资金使用。
精准扶贫模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一是 推广“税农贷”等金融信贷产品支持产业扶贫,将纳税信用转化为扶贫资本,强化各类企业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截至2018年5月,大竹农商银行共给予“蜀信•税农贷”490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4.424亿元支持,助农脱贫致富。八渡乡华兴村贫困户汪祖元利用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发展了20亩葡萄园、两亩菜园以及喂养了200余只鸡鸭,去年一家实现纯收入6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二是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金融资金投向和利率的引导,充分运用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利率优惠,加大对小微企业(专合社)的信贷支持。截至2018年3月,人民银行利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扶贫再贷款,累计为7户企业(专合社)发放贷款2.39亿元。2017年,大竹农商银行向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发放“蜀信•税农贷”400万元、支持其发展苎麻深加工、更新生产线,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公司积极在石河、清河等乡镇建立、扩大苎麻种植基地,面积达5万亩,种植户近2万人,麻农产值超过 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