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外部压力+内部动因倒逼农业耕作模式变革

07.06.2016  19:13

   我市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9%

  进口粮食到岸价格低于国内粮食价格,  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起,  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提高

  南充的农业耕作模式正在发生巨变,这一点,在接近尾声的小麦收割和水稻栽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几年前,官方力推并在全省推广的“麦/玉/豆”等套作多熟种植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利于机械化操作的新两熟净作模式,原因有二,农村劳动力缺乏加剧和机械化降低成本的需要。

   推广新两熟净作模式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操作

  市农牧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农业人口约为600万,外出的人口占到一大半,仍然留在农村从事耕种的人数实际上约为200万左右,大部分又是老幼等留守人口。

  “1980年后出生的人口基本上都外出了,他们再返回农村务农的可能性也很小。”市农牧业局农技站站长曾宪堂说。

  农村劳动力缺乏这一趋势的加剧,使得之前在南充等丘区大力推广的“麦/玉/豆”、“麦/玉/苕”等套作多熟种植模式难以为继。

  仅在4年前,曾宪堂还是推广这些高产模式的直接负责人,现在他自己也不得不跟着转变。

  “‘麦/玉/豆’、‘麦/玉/苕’这些高产模式,是小麦和玉米、大豆套作,虽然高产,但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对于劳动力依赖较大,在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下,这些模式已经不合时宜。”曾宪堂说。

  现在推广的新两熟净作种植模式则更为简单。如一块田先统一种植小麦,小麦收了之后,立即种植玉米,整个翻耕、施肥、种植、收割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

   新型农业主体  采用机械化操作积极性更高

  推广机械化操作的另一大背景是进口粮价的到岸价格实际上已经低于国内粮价。市农牧业局副局长黎德富告诉记者,国外的粮食生产,以美国为例,基本上都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亩产成本现在已经大大低于国内的成本,国外低价粮食的冲击,使得国内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变得更为迫切。

  除了迫切的需求,实际上,农业的经营主体也在发生变化,新型农业主体越来越多,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这一点在南充体现得也较为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市光种粮大户就有2000多户,其中流转土地30亩以上的就有1500多户。全市共有耕地450多万亩,实现土地流转158万亩。

  新型农业主体对于市场更为敏感,采用新技术和机械化操作的积极性更高。

  对于这一点,南部县金宝山种养专合社法人董国周体会颇为深刻。董国周在南部县三官镇流转了1100亩土地,其中800亩种植粮食。他在三官镇元宝山村的450亩小麦刚收完,种上了玉米。

  他的专合社有两台收割机,两台烘干机、两台旋耕机。种小麦的时候,旋耕机将翻耕、开沟、施肥、播种集成在一起,旋耕机一过,地直接翻过来,播种也完成了。小麦收割的时候,久保田的收割机直接将小麦脱粒,秸秆打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董国周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小麦,人工种植,包括翻耕、平整、打窝、点种,一个人需要3天时间才能完成,而采用机械操作,大概半天就能完成;收割小麦,一亩地,3个人花了一天时间才能完成,机械操作10多分钟就能完成。如采用人工播种收割,成本每亩在600元左右;机械操作,一亩地的成本为200元左右,每亩能节省成本近400元。

  精明的老板,都懂得选择用机械来替代人工,董国周的做法也是其他新型农业主体的选择。

   主要农作物  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9%

  截至2015年底,全市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17个。“从数据方面来看,截至去年底流转的土地里,近1/3采用了机械化操作,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9%。”市农牧业局农机管理科科长伍祥平告诉记者。

  农机补贴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2015年全市共完成中央补贴资金4022.78万元,带动农民及农业生产组织投入购置农业机械资金约1.2亿元,购买机具约2.9万台(套),受益农户达到2.2万余户。

  117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为自己流转的土地服务外,还为其他流转土地的业主服务。现在,不少自己种地的农民也要请农机专合社服务,他们的观念也在转变。

  “我们是丘陵地区,农机大多是适合丘区的中小型机器,但要搞机械化,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土地要成片而且有机耕道,另一个是种植的作物要成片,不然没法操作。”董国周告诉记者,为了便于机械化操作,一些自己种地的农民都有默契,比如大家的田挨在一起,要么统一种水稻,要么统一种小麦,这样请农机专合社,别人才会来。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  从  “冷热不均”到“全面开花

  “变革农业的耕作模式,推广农业机械化就又涉及两个方面:土地成片和建设机耕道。”黎德富说,零星小块的土地明显不适合机械化操作,这样一来有些土地就需要进行调形,使之成片,我市力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

  市农牧业局土肥站副站长李辉称,目前,南充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40万亩。示范区内机械化水平达70%,稻田全面实现机耕、机播、机收,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西充县义兴镇万亩有机供港农业农民产业园内,水泥路四通八达,人行道阡陌纵横,走几十米就可见太阳能灭虫灯,走几百米就可见一处蓄水池。在观凤乡桥楼子村,所有的水田已经平整,种上水稻。数名工人在田间修护“”字网格护坡,河道顺流而下。

  “这是万亩粮油高产创建农民产业园,引进的四川省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实现稻谷的育苗、栽种、管理、收割全程机械化。”李辉告诉记者。

  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为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高效技术三个‘全覆盖’的要求,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配套,以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进行落实,大力推进高产示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从‘冷热不均’变成了‘全面开花’。全市规划落实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35个,面积129万亩,已规划西充、嘉陵、阆中、南部、营山高产高效生态粮油基地各建20万亩,总面积100万亩。”曾宪堂告诉记者。

  在黎德富看来,耕作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动因。涉及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农机推广、土地调形和机耕道建设等各个方面,目前这一变革正在南充快速扩散,南充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将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