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里话千古 郭强畅谈篆刻艺术之美

13.11.2014  17:02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11月8日,本报与四川省文化馆联合主办的第十二期“巴蜀文艺讲堂”在省文化馆开讲。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强以“我认识的篆刻”为题,带领听众领略篆刻艺术之美。

        【实录】

        “篆刻”从何处来?

        篆刻最早见于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一篇文章,他说“雕蟲篆刻,壮夫不为”。但这个“篆刻”并不是指的我们今天的篆刻,而是刻符。真正意义上的“篆刻”出现,是在明代徐官的《古印史辨》里。

        “”最早的时候有资料记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创造了小篆,统一了文字,用小篆撰写当时的国史,后来延续到了唐代。到了元代,赵孟頫开始自己篆印,请工匠来做,当时篆印和刻印是分开的。到明代以后,王冕用花乳石自篆自刻,他是第一个做的,但是他没有形成风气。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文彭、何震、朱简等人的出现,确定了篆刻的流派。到了清代,篆刻家丁敬创造了切刀法,开启了浙派,带领西冷八家,奠定了石印当时的最高峰。到了晚清四大家,他们承前启后,打开了篆刻风气。

        篆刻历史和审美的线索

        从“印宗时代”“印内求印”到“印从书出”再到“印外求印”,这个线索完善了整个篆刻的历史和审美思想。印宗形态实际上在元代就开始了,它认为古的、汉魏的就是最好的。吾丘衍在《学古编》里有35条专门对篆刻详细的记叙。

        到了明代,文彭开启“吴门派”以后,提出要用诗篆入印,就用秦小篆,这两点实际上奠定了中国篆刻基本格局。随后还有很多流派,更加完善了印中秦汉的美学思想。

        到了清代,丁敬以西泠八家为团队,重秦鉨汉印,关注唐宋六朝官印,提倡“印内求印”。这是很重要的历史时期,把中国篆刻的各种印风全部形成了。

        然后,清代的魏锡征针对邓石如篆刻提出今天我们讲的“印从书出”。以前谈“”都没有跟书法发生很准确的关系。他提出,要让篆刻提高一个层次,就要把书法放进去,要体现书法的笔和墨。确定了“印从书出”,整个篆刻界进步了一大截。

        接着,赵之谦提出“印外求印”。他怎么个印外求印呢?他把铜镜铭文、钱币文字、汉金文等直接入印。它突破了600年的模式,到今天还继续影响着我们。

        在赵之谦之后,还有一个吴昌硕。他用汉砖、汉碑刻石文字等来做印章。在此之前,朱文和白文各是各的感觉,白文很宽,朱文很细。吴昌硕把朱文和白文融为一体,开启了大写意篆刻。当代篆刻潮流也走上这条道路,朱白文合印。

        篆书风格决定篆刻风格

        篆刻创作与风格上,我认为是篆书风格决定了篆刻风格。这是从流派印章来确定的,篆刻风格的形成,取决于印化能力的独特性。

        当代篆刻的风格,还是以古文字入印为主要潮流。而现代美术构成对篆刻风格的影响也很大。因为现代美术,让篆刻画面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对比,使用了很多现代的设计思想,对线条的理解。同时,现代设计与展示,已成为当代篆刻创作自我表现的重要形式。不少展览的机制、整体的设计和构成运用了博览会的展示模式。比如说用多媒体、广告效应、作品展签的标识、作品的立体展示等,都是这个思路。

        【互动】

        观众: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学篆刻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郭强:篆刻一般可从汉印官印入手,特别是宽白文。宽白文印章在初学阶段适合我们练刀,练的汉代人的气象。汉代的美是充满为美,让我们的字形和心都充满,这是汉代人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刚开始刻四个字的,不要多,篆刻刀就用我们现在成都倚天工具厂生产的即可。

        观众:刚才老师说学习篆刻首先要采集古文字和字形。请您给推荐一下比较好的工具书。

        郭强:有一本北大历史系教授高明编的《古文字类编》,后来高宁的一个研究生又把近30年出土的大量新的文字补充进去,变成了现在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