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卫生站45年 七旬"拐杖"医生每天走10里路出诊
坚守卫生站45年,张友兴和村民已成为亲人。
头发花白,微微弓着背,达州万源市虹桥乡三岔河村73岁的老人张友兴一闲下来,就喜欢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整理着各类药品。
45年前,他离开家人,只身驻守在村卫生站,做起了一名乡村医生。行医一辈子,张友兴只离岗过两次,村民们的心也跟着紧了两次。
一次是被泥石流冲毁了房子,张友兴回家搬迁重建家园;一次则是两年前在取药的路上不慎跌倒,从此只能依靠拐杖行走。当村民们两次都以为他会回乡养老时,却等来了张医生的两度返岗。尽管步履艰难,但他仍拄着拐杖帮人登门看病,继续守护着这个他放不下的村子。
A他的理想:为了母亲学医治村民眼疾学眼科
斑驳的土墙,一张木桌和几把木椅,随意地摆在装满各种中、西药品的药橱旁,这便是73岁乡村医生张友兴的办公室。当然,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无所谓,墙上挂满的锦旗才是最让他骄傲的。
学医是张友兴从小的志愿。“我想学医其实是缘于母亲的病。”张友兴回忆说,在他小时候,母亲得了早期的大骨节病,常年疼痛,很多时候找不到医生。眼睁睁看着母亲受尽苦楚却无能为力,这让他下定决心学医。从卫校毕业后,张友兴细心地为母亲用药,并辅以针炙、拔火罐、按摩,最终母亲的病痊愈了。从此,张友兴一边干农活,一边也成为了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
1970年,张友兴得到村里的极力推荐,被虹桥乡卫生院聘请为乡村医生。“医生是个终身学习的行业。”张友兴说,成为乡村医生后,他先后参加了4次研修和4次培训。后来,村里有几位老人得了眼病,张友兴便自费到陕西学习眼科学,并有幸得到了从甘肃陆军医院退休的老中医唐登高的传授。永宁乡玉家坝村袁李霞的白内障、袁李先老人的睫毛卷突,经过张友兴妙手回春,他们至今仍感激不尽。
B他的坚守:买药意外致残他拄着拐杖及时返岗位
在卫生站里45年的独自坚守,张友兴更多了些习惯,村民们则更多了些依赖。但有两次,张医生却离岗了,这让大家的心都跟着紧了起来。
2007年6月,一场大雨导致的滑坡冲毁了张友兴的房屋和田地,一夜之间没了家,急坏了张友兴。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全家搬迁到了离三岔河村10多公里外的竹峪镇。一年后刚建好房屋,张友兴却放心不下三岔河村的村民了。“现在在家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生了病,行动又不方便,我不守在卫生站怎么行啊!”没多久,张友兴又急匆匆地赶去上班了。
可好景总是不能长久,2013年6月,张友兴再次离岗了。那天本是个平常的日子,看到村卫生站的药品不多了,张友兴便早早起床,背上背蒌赶往乡卫生院取药。回家途中,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张友兴急着赶回家,在离卫生站几米处的斜坡上突然脚下一滑,药瓶抖落了一地。张友兴急忙捡拾药瓶,慌忙中脚下踩空,小腿粉碎性骨折。从此,张友兴多了一副拐杖相伴。当大家都以为张医生这次肯定会到镇上养老,再也不会回来时,三个月后,他却又回来了。
每天要走10里路“拐杖”医生还要再干10年
“村里有了张医生,我们老年人也就有了依靠!”前来就医的村民范从蓝笑着说,她今年67岁,早年患上了支气管炎,曾到各处医治也不见效。去年10月,她病得厉害,躺在床上不能动,只能电话向张友兴求助。范从蓝家离卫生站有5里路,来回就要走10里,小腿上还钉着钢板的张友兴却说,他顾不得这些。“我行医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晴天雨天,腿痛也阻止不了。”
挂了电话,张友兴便匆匆拄着拐杖,忍着腿痛走到范从蓝家里。为她输液,又配了几副中药,如此往返7天,范从蓝的病情终于得到好转。据介绍,被大山环绕的三岔河村,距离万源县城50公里,全村850人中,留守在家老人和小孩就有650人。“我行医四十多年,没有出过一起医疗事故。”张友兴骄傲地说。
山里的路绵长曲折,在从医的日日夜夜里,面对老弱患者,本已年老的张友兴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好在他的义举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他说,守护三岔河村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村民好了,他才好。“我想我应该还能再干10年。如果可以,我希望是更久……”
魏莉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王华逸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