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区:“小农水”造福“大民生”
日前,由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德阳市召开,宜宾市南溪区在会上就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主要做法作了经验交流。南溪区在小农水建设中的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南溪区一些乡镇。
当记者走进南溪区罗龙街道砚台村时,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公路边、塘坎上到处是忙碌的村民,正在忙着修筑沟渠,加固山坪塘坎,额头上冒着汗水,脸上却挂满笑容。
小农水大民生 解民忧促发展
砚台村位于金竹岩上,因为地势高,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用水全靠天上下雨,但自然形成的山坪塘蓄水能力差,导致村民用水困难。村民张祥泽告诉记者,砚台村5社是村里用水最为困难的地方,每年春耕农忙时节,山坪塘的水都不够用,村民得从约2公里外的一条小溪中抽水来浇灌庄稼,浇灌一亩地至少得花上7、8个小时。
“今年修了水渠、山坪塘,明年开春种庄稼就不愁没水用了!”村民们说,有了盼头,干起活来也高兴,特别带劲。
同样感到高兴的人,还有山峰村村民吴任西。3年前,吴任西到邻村砚台村建起了一个家庭农场,养殖生猪。随着农场日渐壮大,生猪养殖数量不断增多,水源不足的问题日趋显现。“现在存栏1000多头猪,每天用水量至少要20多方。”吴任西说,农场用水量大,对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也造成了影响,特别是插秧或者天旱的时候,用水就更困难。
今年8月,区委书记肖敏率队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来到吴任西的农场,了解企业发展难题,关心农村产业发展。吴任西向肖敏一行反映了水源不足这一制约农场发展的难题。肖敏当即表示:小农水大民生,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既要帮助农场解决用水问题,又要保证周边群众的日常饮水和用水。“就在十几天前,砚台村的小农水项目开始动工建设,离农场不远的地方将新建一口蓄水山坪塘。这个塘建好以后,只要不遇到特大干旱情况,我的农场用水,还有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都没有问题了。”吴任西高兴地说。
高标准规划建设 助产业促增收
今年因小农水而受益的村子,不止砚台村一个。
“过去村里山坪塘关不住水,我们只能靠天吃饭,蔬果产业由于水源缺乏,不能灌溉,导致增收无望。今年‘小农水’项目落户到我村实施,我们村的1200余亩柑橘林再也不怕因缺水而长势不好了,西瓜、生姜等水果和经济作物也可以大力发展了。”江南镇登高村支部书记郭占香开心地说道。
江南镇登高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常年瓜果飘香,但由于水源缺乏,产业发展后续乏力。该区水务局了解到该村实际情况后,遵循“全域统筹、集中连片、助农增收”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将该村纳入了2015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切实有效改善该村灌溉条件,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自建设实施小农水项目以来,南溪区始终坚持把规划放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首位,从方案制订、区域布局进行顶层设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田水利规划等总体发展规划,择优选择项目区、统筹安排建设内容,形成小农水项目区与农田水利规划、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五小水利工程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的整合衔接,互为补充。
2015年是南溪区实施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最后一年,该项目总投资4951万元,规划在罗龙街道、江南镇、马家乡、石鼓乡4个乡镇(街道)20个村整治渠道21千米,新建渠70.1千米;整治山坪塘171处;新建蓄水池113口;整治引水堰闸16处,新建引水堰闸15处;整治泵站8处,新建泵站(小于100千瓦)11处。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新增灌面0.86万亩,恢复灌面0.67万亩,改善灌面0.3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10万吨,新增经济作物产值40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680元。
目前,南溪区2015年“小农水”项目施工进展顺利,已完成工程形象进度的20%,力争在11月底前全面完工。项目完工后,将为项目村农业产业发展转型,为项目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水源保障。
六年建设显成效 现代农业大发展
通过2010至2015年小农水建设,南溪区207个村有165个村受益,覆盖率达79.71%。项目总投资29094.2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900万元,省级资金515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10800万元,农户自筹投劳折资6109.27万元。共配套渠道540.55公里,整治山坪塘1811口,新建石河堰76处,整治石河堰106处,新建泵站59处,改造泵站126处,新建蓄水池890口。新增有效灌面6.87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6.1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1万亩。通过6年小农水建设,全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罗龙街道柏木村是较早一批因小农水而受益的村子之一。2011年,因小农水项目落户,柏木村14口山坪塘得到整治,另新建电灌4根,石河堰一条,井渠2公里,U型渠5公里,80-100方的蓄水池6个。小农水项目的建设实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当地村民“没水用、用水难”的困难,还打破了发展瓶颈,极大促进了村级产业发展。
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柏木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朝阳洞景区为旅游文化依托,按照村委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水产、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绿色蔬菜、特色农家乐等产业,目前发展有水果产业1070亩,生态垂钓中心380余亩,引进并鼓励业主带动农民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像柏木村这样,因小农水项目提供水利支撑而促进农业产业良好发展的例子,遍布南溪。江南镇、罗龙街道5万亩蔬菜产业,仙临镇、南溪街道、长兴镇7万亩榨菜产业,马家乡红豆杉基地,汪家镇、大观镇2万亩莲藕产业,林丰乡美蛙养殖和油茶种植产业,大观镇核桃种植基地,黄沙镇万亩有机茶叶基地,刘家镇猕猴桃种植基地以及大坪乡肉牛养殖等现代农业的发展,均是南溪区依托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因势利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生动体现。
南溪区也因此先后获得了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蔬菜)强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