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南溪区:做优做足水文章 惠泽民生推发展

09.11.2013  12:55

  近年来,南溪紧扣“城乡供水一体化、农业灌溉全域化、节水建设社会化、水产富民产业化,以水兴区生态化”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内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涉水产业,加快推进供水产业、水产产业、旅游产业、节水产业等五大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力助推了全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民本持续改善。

   一、立足民生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树立城乡统筹、民生优先理念,大力推进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率达90%以上。

  着力延伸触角,推动供水网络城乡一体化。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运作思路,重点实施城区供水、九龙水厂、内口岩水厂、汪家水厂、长兴水厂和江南水厂等六大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完善覆盖城乡的供水网络。其中,城区供水项目包括新建西城新水厂和罗龙工业园区供水厂,项目建成后日供水能力将达9万吨,可满足南溪城区和工业园区互动发展用水需求。农村供水工程主要依托九龙水厂、内口岩水厂、汪家水厂、长兴水厂和江南水厂等镇乡水厂为骨干,通过改扩建和管网延伸、并网等方式,提升支网供水能力,推动供水网络加快向周边农村拓展,扩大供水辐射面。目前,全区自来水覆盖190个行政村,普及率达90%,惠泽30万群众。

  着力创新发展,推动供水管理城乡一体化。改制南溪区供排水公司,新成立金江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对全区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工程实施公司化管理,努力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特别是针对南溪丘陵地貌,着力打破地域界限,对已建成的44个镇、村级集中饮用水供水工程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核算、统筹盈亏”的公司化运营,对运行困难的村级水站区财政实施定额补贴,将水站运营产生的电费、维修费及消毒药剂等费用列入补贴范围,近两年来区财政已累计补贴85万元,有效保障了各级水站正常良性运行。目前,全区已逐步形成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新格局。

  着力科技支撑,推动供水服务城乡一体化。依托水功能区建设,精心划定城乡供水水源地并实施最严格保护,大力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全面终止肥水养鱼和推广生物措施改良水质,目前,全区饮用水水质标准常年达到三类标准。同时,整合优质资源,投入50万元,建成南溪区水质监测中心(化验室),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24小时在线监测全区水质变化情况,2013年实现城市供水企业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到2015年,力争实现供水人口2000人以上或供水规模200方以上的较大工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努力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二、立足以农为本,推进农业灌溉全域化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小农水”、节水型重点县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着力形成农业全域灌溉体系,撬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突出项目建设,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三大目标,大力推进“小农水”、节水型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开工兴建区内第二座集灌溉供水于一体的中型水库—龙滚滩水库,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实现水网、路网、渠网“三网合一”,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域灌排工程体系,全区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特别是近三年来,累计投入“小农水”工程资金2.6亿元,其中,专项资金13521.27万元,整合资金12750万元,新建渠道345.96公里,整治渠道327.55公里,整治山坪塘1442口,石河堰55处,改造泵站117处,新建蓄水池621口,87个项目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力夯实,蓄水、保水、抗旱、排涝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较好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目标。

  突出绿色生态,打造特色养殖高地。结合《宜宾市特色水产发展规划》,依托完善的农业灌溉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水产养殖,带动水产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农民增收致富新增长极。一是建设苗种繁育基地,在仙临利群村和长兴先锋村分别建成胭脂鱼、湘云鲫、黄颡鱼等名优鱼种苗培育基地400亩;二是建设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在仙临金鱼村、林丰花园村、石鼓大坪村及汪家新桥村,采用稻-蛙-鱼、藕鱼混养等模式,建成名优鱼、鳖、泥鳅等特色水产品基地2000亩;三是发展休闲渔业基地,以罗龙镇柏木新村为示范带动,推进大观全福村、裴石临江村等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带动全区休闲渔业产业和云台山、马家灌口等森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区黄颡鱼、大口鲶、湘云鲫、美蛙、鳖等名优水产品产量4018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 ,农民人均从水产业增收138元,林丰绿色美蛙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场。

  突出建后管护,发挥灌溉工程效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资金对农业灌溉工程进行日常运行管护、维修整治。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在乡镇成立用水者协会,村级成立用水者分会,负责渠道、山坪塘、石河堰等工程管理。同时,强化以片区水务管理站为支撑促进水务行业管理职责落实,以乡镇水利管理站为支撑促进强化政府监管职能落实,以村级用水者协会为支撑促进群众监管长效机制落实,以明确工程权属主体为支撑促进管护主体自主管理责任落实,以财政保障为支撑促进公共服务运行落实等“五支撑”、“五落实”,实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水费收取比过去有较大提高,设施维修、管护更加到位,较好发挥出农业灌溉设施最大效益。

   三、立足以水兴区,推进节水建设社会化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载体,建设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质量和效益。

  实施“节水强农”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提高灌区用水效率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快推进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示范、集雨节灌和渠系防渗配套等节水工程建设,两年来,新建维修整治各类水利工程10余处,新增节水灌面1.6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和标准良田建设2.9万亩;为江南镇万亩蔬菜产业、汪家镇3000亩莲藕基地、石鼓5000亩都市生态农业基地,罗龙镇2万亩优质蔬菜基地、黄沙镇有机茶叶基地以及稻鱼产业等高效现代农业产业提供节水服务,有力提高了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

  实施“节水兴工”战略,助推工业转型升级。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一是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工业项目,加快淘汰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技术改造,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二是加强工业节水管理,强化工业用水源头监管,推进工业企业节水设施与工业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认真执行《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用水在线监测;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先支持节水型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需求。力争到2016年底,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户以上。

  实施“节水活城”战略,激发城市潜力魅力。制定出台《宜宾市南溪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宜宾市南溪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加快推进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开展新城区供水管网规范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在110升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0%,餐饮、娱乐、洗车等产业服务用水量、用水成本大幅降低,城市服务业产业加快发展。同时,结合全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南溪古街、滨江公园等城市精品;以水生态资源为支撑,做活“”、“”两大文章,推进老城区古城墙(楼),文明门、大南门等“三门五街”改造升级工程。如今,一座江与城共生共融、人与水和谐相依,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已悄然崛起,“仙源福地、上善水城”城市品牌正享誉川南,先后被评为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区。

  宜宾市南溪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潘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