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探索“四式工作法”创新农村治理

15.04.2014  12:38

  “让老百姓参加村里的决策,我们的想法村里清楚了,村里的思路我们也明白了,事儿干起来就顺了。”全程参加3月12日举行的“稻鱼轮作产业发展”村民代表决策会后,作为26名村民代表之一,南江县红光乡玉白村村民杨北辰很激动。

  从2010年的试点到2012年底的全面推行,如今,南江县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七步法”、民主管村“五日法”、阳光村务“点题法”、三书一表“立项法”的“四式工作法”运行已成常态。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晓峰解释,“四式工作法”是南江农村治理理念的突破和治理方式的创新,它把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落到了实处,有效缓解了矛盾,密切了干群关系,实现了党组织作用发挥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

  协商民主“七步法”——还权于民

  阳春三月,光雾山镇铁炉坝村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一幢幢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的小洋楼格外显眼。

  “铁炉坝的新变化,得益于‘七步工作法’。”村民们有共同的感受。

  铁炉坝村素为“入川第一村”。本世纪初,县里、镇上曾给予其大力支持,寄予厚望。虽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但村级治理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村级工作困难重重——一方面是村级干部队伍频亮“红灯”;另一方面是一些村干部感叹工作难做:有的村民是“有田有地不靠你,有了义务不理你,出了问题老缠你,处理不好要骂你。”

  真的是村民难缠,还是村干部工作方法欠妥、民主法治意识不强?南江县委组织部调研发现,长期以来,由于村党组织权力过分集中,村务决策多为书记“一言堂”,工作推进多靠“发号施令”,貌似“强势”,但群众工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却不断弱化,领导核心作用大打折扣。

  “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了解、参与、监督村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王晓峰表示,“改变农村传统治理方式迫在眉睫。”

  从2010年开始,县委组织部以东榆镇槐树村、光雾山镇铁炉坝村等为试验田,探索将以党支部领导为核心、村委会和村民的议事为主体的协商民主“七步法”——村党支部会提议→驻村干部参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决议→实施过程监督→开展群众满意度票决。

  这一想法能不能实施,按照“七步法”的要求,得群众说了算。两年前,铁炉坝村党支部提议的“立足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农家,提升整体形象,打造旅游新村”规划蓝图,是村党支部一班人走村串户向村民征求来的,并从各村民小组中推举出39名村民代表开会表决,全程跟踪监督,最终让村民得到实惠。如今,77户办起“农家乐”,从业人员200多人,有8户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45户年收入5-10万元。

  “现在干工作和原来不一样了,村里的事得村民说了算。村代会通过的事,实施起来也就更顺利。”铁炉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存林深有感触。

  民主管村“五日法”——系情于民

  “杨书记,快进屋坐,不是你,我肯定还住在破房子里。”现在每逢村支书杨涛路过张友和家门口,他都要拽住书记唠家常。

  78岁的张友和家住关路乡柏垭村3社。家里原来只有间破旧的瓦房,自己年龄大,儿子又长期患重度肾病。在群众接待日里,村支部书记杨涛接待了张友和,耐心倾听了老人的心声--儿子患病想得到政府的救助,家里的房子需改建。按照老人的诉求,村里积极上报,把老人的儿子纳入民政帮扶对象,解决了慢性病医疗补助。同时,村里把张友和家纳入“巴山新居”建设范围,组织义务劳动力,帮他家拆旧房、建新房。年前,老人如愿住进了新居。

  这是民主管村“五日法”的一个实例。南江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县推行基层民主“四式工作法”的通知》中规定:各行政村将每周星期一定为群众接待日听取群众呼声;每月5日、15日、25日定为便民服务日,党员干部上门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变群众办事为干部跑路;村社干部每月开展民情下访活动不少于5个工作日。每月最后一天确定为点题公开日,接受党员群众对党务、村务、财务的质询;村“两委”会开放日,邀请村督察员、无职党员和村民代表旁听。

  前不久,柏垭村张友国、陈立香的养老保险卡都出了问题,张友国的卡号掉了,陈立香的名字有误,钱都打不到卡上。在便民服务日,他们把“问题”交到了村干部手中。想不到,仅两天,村上派专人到县农保局给纠了错。

  民主管村“五日法”实施以来,南江县在各乡镇(村)设立便民服务站、发放便民联系卡,建立便民服务“六个一”制度,村级组织共接待群众来访3600多人次,下访4340余人次,寻找问题1368个,解决问题1207个,代办服务事项1468件。

  “我认为,民主管村‘五日法’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关路乡党委书记康建国告诉记者,“推行民主管村‘五日法’以后,村务运行更阳光、更透明,村民与干部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频繁,以前的误解、偏见和分歧都在交流与沟通中化解。既改进干部作风,又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阳光村务“点题法”——取信于民

  走进正直镇长滩村,眼前顿感鲜亮。红枫鲜花、洋楼石雕、广场画廊.....城市与乡村和谐相融,古朴与现代相映成趣。

  “长滩村的巨变,得益于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也得益于阳光村务‘点题法’在村内有效实施,凝聚了民心,赢得了百姓支持。”村党支部书记张亮说出心里话。

  长滩村是全市首批统筹城乡综合示范村,幅员0.38平方公里,有耕地1500亩,有3个村民小组327户1016人。南江县推行阳光村务“点题法”在长滩村执行,村务公开以会上村民点题、上级领导点题、村“两委”自主点题为主,以平时电话点题、点题箱点题、填写意见表点题为辅,通过会议公开、现场讲解和公示栏公布,让老百姓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对群众点题点出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限时一周给予答复解决。

  长滩土地流转,1100亩七彩绿色苗木产业园初具规模,农民变成了“园区工人”。

  “土地流转了,村里的鱼塘成了承包户私人的摇钱树,这公平不?”年前,在村里的阳光村务点题会上,村民点出了新问题。原来,长滩村用小农水项目建成12口鱼塘,蓄水6万方左右。几年前,为方便管理,村里把鱼塘承包给个人,村民种田无偿用水,承包户养鱼收入归己。如今,农民的土地流转给了七彩林业,产业园灌溉用水,承包户实行按水计价。村民觉得鱼塘用途改变,其灌溉收入应大家共有。对此,村里启动“七步工作法”,让全体村民来表决。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举手决策制定解决办法:鱼塘统一收回集体经营,对承包户养鱼损失给予一定补偿。

  推行阳光村务“点题法”以来,平均每个村年召开点题公开会4次、接受群众质询63人次,满意度达90%以上,举报决策不民主、执行不公开、财务不透明的群众信访同比下降70%。

  三书一表“立项法”——问计于民

  漫步长赤玉湖旁的青杠村,幢幢川北民居依山就势,亭台楼阁,绿柳红花。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支柱,建成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养生和居住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公园。”2012年来,按照市、县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该村依托庄子山三面环水的天然地理优势,实施“巴山新居”工程,项目投资1.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6000平方米休闲广场、4.3公里步游道、2.1公里水泥路、4500平方米休闲沙滩和1.5万平方米集中聚居房。

  建设任务重、时间紧,是不是就用不着尊重民意呢?恰恰相反,村支书王泰山给我们展示了建设过程的“三书一表”。

  “过去,村里办事捂着盖着,党员一边看,群众靠边站;现在,村里大事小事都是商量着办,让党员群众说了算。”村民代表冯晓光说,“刚开始召集代表来开会有的还不大愿意,现在大家都争先恐后参加,就是误工一天少赚一两百块钱也甘愿。”

  近年来,国家对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倾斜向农村的资金、项目也呈增多之势。为以项目为杠杆,有效撬动内需,最大限度地发挥上级帮扶资金的引领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南江县探索完善“三书一表”立项法,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和重大民生问题,发放民意调查表,形成村民意向书,提交村民大会(代表会)讨论票决形成决议书,村“两委”制定立项申请书上报有关部门。

  南江县推行三书一表“立项法”3年间,全县用5645.8万元项目资金,撬动农民投资1.5亿元、投劳26万个,新建饮水安全工程803处、村道公路773.2公里,形成了“不搞群众不积极的项目、不搞群众不投入的建设、不搞群众监督缺位的事项。建立竞争立项的申报机制、群专结合的建设机制、权责统一的管护机制、部门联动的服务机制、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的发展建设新机制。

  “村级发展需要‘能人’,但不能仅靠‘能人’。南江县委书记刘凯说,“‘四式’工作法改变了以往‘村两委’班子闭门造车、简单拍板的做法,形成了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变‘能人治村’为‘制度治村’,还权于民、实惠于民,促进了南江农村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