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红军后代杨罗平:梦回延安 几多深情

30.06.2015  17:25

四川在线南充频道(记者 陈雪)“小小月儿 哗啦啦啦啦 儿童好像一朵花。长得身强力又壮骑马挂枪保家乡……”唱着儿歌,悠远的儿时记忆滚滚袭来,狠狠击中了杨罗平的心。那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延安,那个曾经生长的延安,是恐慌、是害怕、是快乐、是豪情……五味杂陈的情感深埋在杨罗平的心里久久不能散去。建党节前夕,四川在线记者就在长征路红军院见到了这位75岁的红军后代杨罗平,听他讲诉延安深情。

出生在延安 童年在保育院度过

杨罗平的父亲杨伯华老家在南充,1933年参加红军,母亲吕清云在四川通江县参加红军,跟随红军长征,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两人定于延安,两人在艰苦的条件下,相识相恋,并在1938年结婚。之后,父亲杨伯华就在延安边区政府后勤科工作,母亲吕清云就管理着光华农场,“精打细算”着做好后勤补给。1940年,大儿子杨罗平在延安罗家坪村出生了。其名字也是由出生地“罗家坪”演化而来。“这是为了让我记住我的根在哪里。”杨罗平说着。

延安的工作辛苦,忙碌,家家都无法顾及孩子,1943年,3岁的杨罗平也同其他孩子一样,被送进了延安保育院,在杨罗平的记忆里,保育院的环境很简陋,但是因为有着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是很欢快的,吃着饭也要拍着手唱歌,一个拉着一个,像是一列小火车。5岁,开始在延安保小学读书。“那时候,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提倡小孩子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杨罗平说首先就是要学好道德,做好人。当时的延安被封锁,学校除了上课、游戏,还要有劳作课,让孩子们学会牧马、砍柴、锄草、缝衣等,日子过得辛苦而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