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才能活起来

15.09.2016  15:39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良娟)9月14日,冒着微雨,不顾众人劝自己休息的声音,脚蹬布鞋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坚持爬坡上坎,沿着田间地头的小路寻找当年存放故宫南迁文物庙宇的功德碑,踩着泥路探查曾经作为故宫乐山办事处的宋祠。在颠簸的车上,记者对单霁翔进行了专访。

记者:有人将故宫文物南迁称为中国的一次文化长征。除了四川的乐山、宜宾,重庆、贵州等地也都留下了故宫文物南迁的遗迹、遗存。对于这些点位、线路,故宫博物院有没有什么计划?

单霁翔:故宫文物南迁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战时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保护国家文物,这段历史不仅对故宫意义重大,在二战史上、人类史上都没有再发生过。故宫是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中国文物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壮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但是目前虽然已经引起关注,真正通过正式的组织,系统地对其进行研究保护还不多,很多遗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得到很好的保护消失了。下一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把相关遗存的点串起来,进行整体保护,串起一条见证故宫精神、文化抗战精神的线路。

记者:具体会做些什么?

单霁翔:故宫到2025年就建院100年了,故宫研究院正准备做一个系列的故宫百年院史,对故宫的历史沿革、发展做一个系统的、百科全书式的集成,这可能不是一本书两本书,可能会有几十上百本的图书。其中,文物南迁就可以纳入故宫百年历史中来书写,故宫文物在四川乐山保存了八年,它们是如何保存的?这个过程也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进程。我还建议可以做成系列纪录片,通过影像把它记录下来。

记者:在您上任之后这几年,大家对故宫的感觉就是“活”了。怎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是很多地方都面临的难题,您有什么秘诀?

单霁翔:文化活起来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它融入人们的生活,真正地把博物馆的空间、展览、文化融入生活中。以前故宫开放面积只有30%,现在有50%,2020年计划达到80%,如果不开放怎么活起来?以前我们的藏品99%都在库房沉睡,很多人到故宫都是从前门走到后门的“到此一游”,现在我们就研究大家的生活,研究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怎么生活,通过举办展览,制作微信、app等,通过故宫研究院的研究,真正让故宫的文化得以展现。与此同时,我们有丰富的文创产品,让大家把故宫带回家,把文化带回家。

记者:故宫有很多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也出现了非常多的网红。它们是怎么诞生的?

单霁翔:这几年我们在坚持历史性、知识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趣味性,不实用就活不下去,这也是融入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很注重引入科技力量,研发很多产品。故宫所有业务部门和专家都在帮文创产品输送营养,其中有四个部门涉及到文创产品的开发,一个是以前的故宫小卖部,现在叫故宫文化服务中心,专门研发各种实用性的小产品,很多有趣的文创产品都是他们做的。还有一个资料信息部,这个70多人的团队负责故宫的互联网技术,我们的数字博物馆、微信、App都是他们在做。故宫还有一个其他地方都没有的特色——故宫出版社和紫禁书院,在进行文房四宝等产品的研发。而且我们不是仅仅依靠自己人,经营管理处就负责引进运营外面的品牌,最近我们就在搞老字号文化产品创意大奖赛,强强联合,这对老字号的发展、非遗的传承保护、坚持文创产品的品质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