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强县差距缩小 区域经济更活跃

18.08.2014  11:23

      2013年四川新十强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的差距从7.1倍缩小至6.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1.3倍缩小为1.2倍——

  8月15日,省统计局公布了2013年四川“十强县”。榜单的三大特色引发热议——“首富”易主。第一名为GDP837.1亿元的成都市龙泉驿区,自1996年就连续18年独占鳌头的双流县退居第二;

  差距缩小。随着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更趋活跃,“十强县”经济发展都水涨船高;“十强”集中。9个县均位于四川经济最活跃的成都经济区。

  数据背后,“十强县”的分布、排位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深刻意义?四川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首富”易主

  产业是重要动力

  2012年,双流县以GDP679.1亿元稳居榜首,其经济总量与遂宁市相当,那时双流县已连续18年蝉联全省“十强县”第一。

  一年之后,龙泉驿区GDP猛增了上百亿元,以837.1亿元的成绩“逆袭”,2013年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均为全省区(市)县第一,轻松让“首富”易主。

  “如果你仔细回看,就会发现在最近十年里,龙泉驿区的经济连续跨上好几个台阶。”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戴宾说。2002年,龙泉驿区还是“十强县”中的最末一名。

  2003年开始,龙泉驿区开始进军汽车产业,十年间汽车产量翻了近千倍,也为整个地区生产总值提供最大动力。到2013年,龙泉驿区整车制造年产量达到了73.2万辆,产量占全省的89.6%。围绕整车产业,全区配套零部件集群壮大,2013年就有84个建成项目扩能增效,13个在建项目竣工投产,汽车零部件主营收入达到269亿元,增长45.4%。

  在戴宾看来,龙泉驿区成为全省第一强县的成功案例,蕴藏着深刻的启示:只有做大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形成相关联的集群效应,才能实现“加速度”发展。

  差距缩小

  县域经济更趋活跃

  两组数据值得关注——

  全省GDP过300亿元的县从2012年的11个增加到2013年的13个,“十强县”中除新津县外均超过300亿元。“十强县”之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的差距从7.1倍缩小至6.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1.3倍缩小为1.2倍。

  省统计局总经济师熊建中从数据中解读出另一层深意:随着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更趋活跃,经济发展差距也逐步缩小。“以退居第二的双流为例,并非发展势头不好,2013年GDP总量746.1亿元,比2012年高出67亿元。”熊建中认为,正是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让“十强县”之间的争夺激烈,变化出现,差距缩小。

  与此同时,“十强县”在全省经济大盘中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

  “十强县”辖区面积仅占全省的1.2%,2013年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8.9%,但GDP总量占全省的17.9%,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初步测算,2013“十强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9%,“十强县”经济增长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全省经济提高约0.2个百分点,成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此更可见,县域经济的底部实,对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推进意义重大。”戴宾说。

  分布集中

  更多县域经济如何崛起

  和上一年度一样,“十强县”的分布仍然高度集中,其中9个县位于四川经济最活跃的成都经济区,仅有宜宾市翠屏区位于川南经济区,但是排名下降一位。“这并不意外。”戴宾认为,目前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跟其交通情况有很大关系,此次上榜的“十强县”都具有很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

  如何推动成都经济区以外的更多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有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一大选择。”戴宾认为,此次的“十强县”都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例如,龙泉驿区汽车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双流县依托航空港口优势,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涪城区积极推进食品制造、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戴宾建议,不同的县域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在于三个方面:资源的地域专属性和独占性、独特的生产技术、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同时,应从单纯重产业向同步重产品、树品牌转变,培育几家龙头企业是形成一个产业的关键。(消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