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洪书记在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抢抓机遇 深化改革 攻坚克难
继续努力推进学校复兴大业
——在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王顺洪
(2016年8月24日)
受党委常委会的委托,我向大家报告工作,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海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及形势总体向好,而且越来越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全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党政班子、全体师生自觉以党代会精神为统领,主动对标、积极行动、努力工作,展现出更好的精气神,大家努力复兴交大的人心更齐、决心更大、信心更足,“复兴交大,我的责任;复兴交大,我要领先;复兴交大,众志成城”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大家“创建一流大学”的主人翁精神更强,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升。
二是党委领导作用不断增强。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观大势,谋大事,抓重点,促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校内各级党组织更有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广大党员和干部更有影响力、带动力与执行力,全校上下更加风清气正、求真务实、和谐奋进。
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通过“三严三实”学习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载体以及思想政治课改革等举措,大力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建设;全面修订完善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性文件,修订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规则,规范党政权力运行;全面加强校院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并及时处理违规违纪和不称职的干部,一年中,处理或劝退正处级干部5名、副处级干部7名;更加重视和落实干部培训和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全面加强学校二级单位基层党组织工作。
2.加强和改进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央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我校的发展成就和改革探索实践,报道的篇数、篇幅、内容均实现超跨越,学校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全体师生和校友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我认为是学校办学史上做得最好的一年。
3.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党委切实推动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健全二级基层党组织纪委设置,强化“一岗四责”,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肃执纪问责,以零容忍态度从严惩处干部顶风违纪行为;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防止“四风”反弹,全面开展“三公”经费和国有资产清查整改工作以及“三重一大”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自查自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制定全校“无会日”制度,坚决扭转全校会议过多的现状,积极改进会风、文风和工作作风。
4.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制定完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的文件,成立西南交通大学社会主义学院,组建欧美同学会、知联会、同心专家服务团等统战团体,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党外人士尤其是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机制和措施进一步健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党外人士在助力学校复兴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学校党委多次在四川省、成都市统战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省委领导充分肯定我校统战工作,直接表扬我们是“全省高校统战工作的旗帜”。
5.工会和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群团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蕴藏在师生中的巨大创造力。
6.高度重视关心离退及老干部工作,严格落实好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积极听取并重视老同志对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关心老同志的生活,实施“银发工程”,鼓励和支持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
三是重要工作逐项推进。 坚决克服“两张皮”现象,坚持加强党建与推进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许多重要工作任务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1.国实申建作为学校阶段性的头等大事、“一号工程”和第一优先级的工作不断往前推进,全校上下对国实申建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强化组织保障、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校内力量、争取各方支持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两年来,常委会先后5次研究国实工作,其中专题研究就有3次。
2.峨眉校区转型升级工作有序推进,全校上下,包括校班子、机关部处、各学院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启动“十大提升计划”,加快机构和人员优化整合,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微调峨眉校区定位过渡方案,进一步加强对峨眉校区的领导力量,学校各项工作对峨眉校区实现了有效延伸和覆盖。峨眉校区转型升级工作虽有困难,但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3.120周年校庆在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在延东副总理的关心下,在四川省、教育部、成都市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和精准完成,赢得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交口称赞,达到了总结历史、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发展的目的。
4.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两年来双聘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增幅明显,不少工作创近年最好水平;学校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西南交大-利兹学院正式招生;加强了“三网两平台一数据”建设,学校出口带宽大幅提升,无线网络一期顺利建成。“三大战略”的扎实推进,为学校实现战略性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
5.深度融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之都建设,与成都市、金牛区共建“环交大智慧城”,成立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助力成都打造全球轨道交通研发高地和产业集群重镇,学校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方位参与、支撑、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战略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自身国实申建和“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6.科学制定和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两年来,学校集全体师生智慧,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按照对标定位、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的原则,紧密围绕国家、行业及区域战略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了学校“十三五”规划,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有了很好的遵循。
7.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团队、成果诸方面成绩斐然,其中,4项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学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写进了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和经济半小时栏目给予大幅报道,被称为科技领域改革的“小岗村试验”,给学校全体师生和校友巨大鼓励。这项工作,学校还要进一步组织力量,深化改革,深入推动,并加强宣传,真正使西南交通大学像“小岗村”一样在业界有名、家喻户晓!
8.三校区功能优化调整与就位工作深入推进,犀浦校区的办学重心和中心地位、九里校区的国家实验室园区、峨眉校区的“三地一园”的功能布局正逐步实现和不断强化。
9.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大幅增强,以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与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制定集中统一管理全校房产、设备、公共空间资源的管理办法,加强并开展国有资产清查。
10.校园环境得到美化和改善,在打造“净、畅、宁”校园交通环境以及构建“香化、绿化、美化、静化”的生态校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此外,包括新一轮学科评估暨“双一流”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与优化等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以及引才引资、“四大行动计划”、校园管理、民生改善、精准扶贫等重要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都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校院两级班子和干部队伍抓落实的意识更强,抓成效的责任感更强,发挥了较好的带头作用和示范表率作用。
老师们,同志们!党代会以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积极往前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大家有目共睹。总体判断,在全校师生和广大海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再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学校开始出现新变化,这对于全面实施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三十年发展总目标,对于“复兴交大,创建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代表学校班子全体成员衷心地感谢学校全体师生、校友以及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谢谢大家!
当然,在学校工作总体向好、越来越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是当前学校改革任务艰巨、动力不足,各项改革工作严重滞后,“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能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事分配制度总杠杆效果不明显,学校分配仍然是“大锅饭”,成绩、成果、成效在分配中的话语权、力度远远没有跟上,仍然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再如:从“校办院”向“院办校”的办学办事重心转移不力,基本没有破题,充分激发学院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做得远远不够。
二是学院之间发展不平衡,少数学院行动迟缓,主动谋发展的信心、决心和愿望不足,跟不上学校节奏,工作成效不明显,离师生的期待很远。
三是学校的一些重要政策和工作需要进一步结合校情落到实处,例如:人才的进校通道、发展通道,包括留校和职称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再如:学校各实体、虚体研究院(中心)等亟需加强规范与管理,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及学校对外签署的各类战略合作协议要得到实质推进和有效落实。
四是学校不少历史遗留问题牵扯发展精力,一些单位和干部抢抓新机遇、解决老问题的主动性、紧迫感和敏锐性不够,有“坐等靠”和推诿现象存在。
五是学校虽然已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但年轻的拔尖人才和苗子还不够多,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这些问题千万不要小视,需要我们尽快拿出举措和行动来加以改进和解决。同时,我们心里一定要清楚,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工作不实,是因为我们不敢突破、不敢冒尖,是因为我们胆略不够、对下级指导不细,是因为我们引才引资不力、缺乏支撑。这些不足一定要引起我们全校的高度重视。
一是能力不足: 总体上讲,学校师生把工作推起走是可以的,但要进一步谋发展,尤其要谋超越他人的跨越式发展,能力和水平就有点跟不上。实践表明,学校发展的速度越快,继续推进的难度就越大;学校发展的程度越深,需要解决的难题就越多,我们面临的考验也就越多。面对“未知远大于已知”的现实情况,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棘手问题,面对各种老难题、新矛盾,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够用,知识与能力捉襟见肘,我们全校务必增强重视学习、提高能力的观念和认识,要善于学习、善于拜师。我经常讲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把学习当成生活态度、当成工作责任、当成精神追求,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有效地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工作不实: 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总体上,抓得紧但还不够实,抓得多但有点散、有点浮,存在“虚而不实、华而不实、落而不实”的现象。面对工作,有的同志躲,有的同志推,而不是“我来干”的主动担当,也不是做成做优的高标准,存在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推而不动的情况,缺乏“我要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不实还表现在工作喊在嘴上多,写在文件上多,当传声筒、做中转站多,缺乏深刻领会精神、有主见有胆略的“我能干”的气魄。
三是不敢突破、不敢冒尖,缺乏胆略和勇气,主动谋划、敢于胜利不够: 学校要跨越赶超、要爬坡过坎、要全面复兴,必须有敢闯敢试敢干敢冒的决心和勇气。事事怕冒尖,处处往后退,工作怎么能做好?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敢于对标一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敢于冒尖;要有勇于领先、勇于胜利的胆略、勇气和能力,做到常规工作出亮点、重点工作出精品、创新工作树品牌。学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义,除了对接国家战略、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促进“双创”及经济工作以外,还有,就是极大地启发了全校师生的思想觉悟,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我们就要放开手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要有这样的胆略和勇气。
四是人才及经济支撑不够: 总的来说,学校对引才引资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兄弟高校相比差距巨大,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也不匹配,当前学校引才引资工作的力度、举措和政策都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人才稀缺、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障碍,务必想方设法加以整改。
五是忙于事务,抓大抓重不够: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干部在工作当中还存在主次不分、权责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以及上级对下级指导不细、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监督不力的不良现象。要进一步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学校所有工作都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逐级抓落实,要逐级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
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坚决对以上阻力与障碍说“不”!我坚信,只要我们真正克服了这些阻力与障碍,就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前所未有,尤其是支撑并影响学校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一)轨道交通行业持续高速发展,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今年7月20日,国家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将打造“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到2025年,全国铁路网总规模将达到17.5万公里,其中高铁3.8万公里;在未来十年内,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将从现有的1.9万公里增加至3.8万公里;到2030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届时,高速铁路网基本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同时,四川省明确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未来全省支撑性产业来抓,成都市将轨道交通作为五大突出发展产业之一,正致力于建设中西部第一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努力培育壮大轨道交通产业,奋力打造“世界轨道交通之都”,加快形成轨道交通产业千亿集群,并制定了到2025年建成20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总里程达到996公里,远景规划形成39条线路、总规模达到2370公里的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确立了轨道交通在成都城市公交系统中的骨干地位。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从规模到质量,从建设到运营,轨道交通行业正持续迎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在国外也是这样,据不完全统计,到2030年全球铁路新建里程将达到约9.6万公里(不含中国大陆),其中高铁里程约4.5万公理,涵盖美国、欧洲、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亚非拉其他国家也都提出了各自规模庞大的高铁建设发展规划,可以说,全球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又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交通是“一带一路”的先行官和承载体,要致富先修路在国外同样是如此,各国要发展经济,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交通都是必须要走的第一步。
同志们,西南交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因路而强,是从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核心高校,我们一定要用交通天下的豪情、志在邦国的梦想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牢牢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做好轨道交通领域的各项硬技术、软技术,解决好轨道交通领域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外同行的影响力和系统资源整合能力,为轨道交通大发展做出西南交大的新贡献,同时实现学校的大跃升和超跨越发展。
(二)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为我们进一步凝练特色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5年底,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高校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虽然教育部尚未颁布“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方案,但在“985”和“211”工程停止之后,学科必将成为今后资源分配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相关结果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公布。可以预计,即将公布具体方案的“双一流”建设计划将和这一轮学科评估结果紧密挂钩。换句话说,一所高校的学科“绩效”,今后将直接与其获得的投入挂钩。事实上,面对新一轮学科评估,众多兄弟高校都在进行“战略调整”,不仅如此,在对标“双一流”过程中,高校学科的优胜劣汰、关停并转,实际上已经随着这一轮学科评估的开始而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对咱们这样的行业性大学,更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为学校下一步“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全校务必遵循和坚持。
(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方向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合理配置学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均衡分离,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协调运作,才能确保全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保证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当前,学校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推进到了节骨眼上、关键时刻,有些工作已经开了头,像学校周转住房管理改革、新一轮岗位核定及聘用工作、成峨两校区加快一体化进程等,有些工作即将启动,像“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这些工作考验着党委把控全局的能力、检验着干部的勇气和担当。
实践证明,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学校得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我们要建一流大学,要复兴交大,必须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更加主动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校上下要瞄准“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这个目标,大力推进和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牢牢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敢啃硬骨头、能啃硬骨头、会啃硬骨头,也要敢于为改革者壮胆,为担当者担当,为学校改革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学校下一阶段重要工作任务安排
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大战略”、“四大行动计划”、引才引资等重要工作,加上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党的建设,这些都是必须一直放在我们案头、放在我们心上的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不因时间变化而改变。除了以上工作以外,新的学年有下列三项新的重中之重工作:一是国实、国重等重大平台建设;二是“双一流”建设;三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这三项工作今天上午张文桂副校长、冯晓云副校长、晏启鹏副书记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我的报告也已印发给大家,我就不全部讲了,只强调以下几点:
(一)“牵总工程”——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申建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设自2003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有13年。期间,学校历届班子、全校上下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打下了坚实基础。本届班子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头等大事、“一号工程”和第一优先级的工作,全力以赴往前推进和落实,截至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一方面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对国实工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思想越来越统一。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及时跟踪形势,不断优化国实顶层设计,明确将九里校区定位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园区,同时启动了“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院等国家级智库建设以及国家实验室实体化建设、运转体制机制建设等配套工作。
今后,学校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和学校长远发展角度,继续发力,把国实申建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牵总工程”来推进落实,全校所有力量和资源要优先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中之重工作。在这里,我再强调三点:
1.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国家实验室申建工作,统一全校的认识和力量。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意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到“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由此可见,国家实验室已然定位为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平台,我校必须抓住这一契机进入国家序列,更好地在国家战略中贡献交大力量,展现交大智慧,突出交大地位,促进交大发展,实现交大复兴。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作为轨道交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高校,唯有拿下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我校才能立足更高层次,全面发挥科研、平台、人才等优势,支撑“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也将从根本上奠定我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龙头地位。再次,国实申建关乎学校长远发展,也必然攸关每一个交大人的前途命运,需要集全校上下包括全体校友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每一个交大人对此要高度重视、自觉参与、相互补位,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前一段,在“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院等国家级智库建设以及丝路系列丛书编写等提升国实软实力工作中,学校很多院系、很多单位、上百位老师积极参与,利用暑假做了大量工作,是学校从未有过的状态,为全校上下作了很好的表率。试想,一下有五六十本有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图书出版,交大文科一定会让人刮目相看。
2.要继续完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顶层设计。 全校要在第40次常委(扩大)会审定通过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国实建设方案,完善建设内容和体制机制,一是加强国实的发展规划研究。中央“科技三会”指出要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学校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经过多年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规模依然偏小,体系尚不完善,所以要进一步结合国家定位要求,调整和完善各方面不足,做到规模大、学科广、功能全,力求最大限度符合未来国家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和程序。二是继续深化研究领域,致力于成为影响全球轨道交通未来发展和事关我国国防安全的重大研究平台。鉴于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十分迫切,一方面国实要致力于破解轨道交通战略性瓶颈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打造世界顶级的轨道交通研究平台,展现中国水平乃至世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调整研究领域,在先进高端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抓紧布局,尤其是加强军工科研,为国防安全提供战略科技支撑,成为国防相关科技的引领者角色。
3.要同时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工作。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样事关学校长远发展,全校上下要有统一认识,要在申建国实的同时,抓紧抓好“桥梁隧道与线路结构安全”、“磁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建工作,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土木工程学院要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盯紧盯牢,积极主动推进此项工作,全校上下要全力以赴争取确保项目获批立项。
(二)“核心工程”——“双一流”建设
前面讲到,2015年底,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今年6月,教育部废止了关于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一批规范性文件,这也意味着延续近20年的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项目正式谢幕,“双一流”建设将成为当前和未来高校发展的主旋律。
国家“双一流”建设着眼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其建设和改革任务涉及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评价模式改革、资源投入改革等诸多方面,需要学校站在高等教育进步和自身发展的全局,以创建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为目标导向,以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为突破点,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系统开展和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与建设。
虽然教育部的具体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仍在制定之中,但部分省市和高校已经出台了相关激励措施和建设办法,“双一流”建设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的阶段。我校在2015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学科行动计划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在2015年12月提出了我校“双一流”建设的初步方案,明确了学校各单位围绕“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性综合型一流大学”这一目标,实施五大改革和八大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和改革建设任务。
“双一流”建设工作对西南交大来说既是巨大挑战,更是重大机遇,是学校的“核心工程”。关于我校“双一流”建设,我讲以下四个方面:
1.做好规划。 要深刻学习领会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准确把握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关系。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龙头;一流大学是一流学科集群的支撑,我们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动学校整体迈入一流。要做好顶层设计,构筑良好的学科生态,我们要以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支撑,坚持“三个面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理工交叉、文理渗透、医工结合,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实现从交通一流到多学科一流,进而实现学校整体一流,早日建成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要科学谋划,综合统筹、全面把握各学科现有基础与发展潜力,辨证对待各学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目标,以绩效为杠杆设置科学考核指标,明确学科建设主体责任人,制定建设发展周期,争取在规划期内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2.重视人才。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作为“双一流”建设任务之首和其他四项任务之基,可见,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人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有人才才有一切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主战略,要在“主”字上下功夫,真正突出“主”字。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与一流大学建设相称的优秀教师队伍;要促进青年教师能力发展,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与水平;要健全教师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学术软环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总之,学校人事人才工作要紧抓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历史契机、紧抓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发展机遇,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突破体制瓶颈,走出改革深水区,全面加强学校人才工作,以一流的人才队伍带动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3.建好平台。 要紧紧对标“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学校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学校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要强化轨道交通特色,提升支撑和引领轨道交通科技发展的创新能力;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创新能力;要把握战略机遇,增强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发展的创新能力;要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平台建设和科研工作对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和引资工作,共同为“双一流”建设创造条件。
4.坚定信心。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集中建设,我校办学各项指标系数和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为跨入“双一流”序列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学科评估中,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建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学科排名在全国第一方阵或第二方阵前列,已经拥有冲击一流的良好基础,更有我前面讲到的千载难逢的轨道交通发展良机,全校上下都要坚定信心,全力争取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
(三)“基础工程”——校院管理体制改革
校院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关于校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我要强调三个方面:
1.全校上下要深刻认识校院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以及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实现学校由“火车”向“动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说到底是办好学校、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要充分激发各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活力。这是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学校又一重要的、将要推进的改革创新举措,全校上下要敢于设计、敢于试验、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要全力做好。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院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激活学院内在动力和谋求发展的活力,学院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主动迎接挑战、加快推进落实。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使学校各项改革红利得到更好释放和竞相迸发。
2.全校上下要准确把握校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内涵。 校院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学校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适应内涵式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下,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自我革命”。总体上就是要从行政命令主导的人治向依法治校转变,从重政策出台向重政策引导和落实并重转变,从过程管理向目标和契约管理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式管理和高质量服务转变,是提升各学院的工作主动性,从原来的学校“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在治理模式上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
3.全校上下要共同努力确保校院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到位。 全校各单位要以转变职能为先导,着力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机关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这是校院两级管理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职能部门权力下放不到位,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就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同时学院要提高治理能力,确保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各项举措真正落实到位。在学校层面,要结合学院实际,通过动态调整、过程监督等方式,在经费投入、人事聘任、资产管理、学术决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给予二级学院放权,由二级学院自主调配办学资源。各二级学院则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进一步全面提高治理能力。“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的实质,是打破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处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使二级学院成为充满内生动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全校要在土木学院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动学院管理及发展的办法和举措,切实落实好改革实施的细化工作。通过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校上下共同努力,让西南交大这列动车跑得更快、更稳、更远。
四、全面从严治党,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好引领与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需要有坚强的党委领导,越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复兴交大,创建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中,学校党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
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统一领导学校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高校党委在高校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学校党委必须跟上步伐和节奏,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全校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服从学校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学校党委的权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在复兴交大的历史伟业征程上,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任务繁重而艰巨,全校上下要把服从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要的政治规矩,自觉与学校党委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个人、任何基层党组织绝不能对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阳奉阴违,或者是“搞变通”;绝不能随意变更党委的决策部署,或在执行党委决策时耍花样、玩虚招、弄虚作假、搞“下不为例”。在创建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全校党员务必齐心协力。
(二)要毫不动摇地加强校院两级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关键要强班子、建队伍。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要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复杂形势面前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党性原则;在事业发展上要有胆有识、敢于胜利。要提高统揽全局本领和科学谋划本领,能集中精力议大事、谋大事、抓大事、促大事、成大事;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善作善成精神,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警自励,慎独慎微,建设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在复兴交大的大潮中,好班子和好干部要努力做到:
一要振奋精神。坚持工作中有朝气,不浑浑噩噩,不暮气沉沉,工作中有蓬勃向上的精气神,要敢打硬仗、敢碰难题,要有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要始终怀有激情,保持冲劲、韧劲和干劲。坚持工作中有志气,小到个人,大到学校,要发展,要进步,都要有志气。就个人来说,既要立足岗位又要超越岗位,努力做到极致;对学校而言,绝不能自甘落后、屈居二流,而要树立目标、奔向一流,真正做到既立足当前又超越当前,既立足现在又着眼未来,既立足国内又胸怀世界。坚持工作中要有勇气,工作中难免会有很多的矛盾和困难,但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更不能因此消沉,而要勇于直面、敢于克服工作中的一切矛盾和困难。坚持工作中要有正气,正气不足,邪气必然上升。工作当中要坚持自警、自醒、自律,不搞特殊化,抵制潜规则,始终保持清正严明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信服,才能汇聚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二要敢于争先。首先,思想上要敢于争先,要有敢于对标一流的思想认识。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思想上不满足、不服输。不仅要纵向比,更要学会横向比,要自觉寻找差距,充分认识差距,主动弥补差距,努力迎头赶上,简言之就是要有永远不满足、不服输的精神。其次,工作上要敢于争先,全校上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敢于冒尖、善于冒尖、勤于冒尖,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把工作做好,既要有时间观念又要有质量观念,既要做成更要做优,不敷衍搪塞,不应付了事,不做表面文章。不能怕冒尖,有些人总觉得冒尖了就脱离了大多数,容易被排挤,奉行所谓的“中庸之道”,在复兴交大的事业面前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再次,责任上要敢于争先,要有做好工作的责任意识,有了工作任务,不退后、不躲闪,而要争先对号入座,主动把任务接下来,主动走在前列,主动为学校分忧;同时工作当中出现问题和不足不推卸责任,不遮遮掩掩,而是敢于担责,敢于面对,主动揭短亮丑,主动查找不足,并且认真加以整改。
有朝气、有志气、有勇气、有正气,思想上敢于争先、工作上敢于争先、责任上敢于争先,这样的干部越多,学校的发展改革事业就会越顺利。
( 三)要毫不动摇地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全力抓好各项工作及“一岗四责”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逐级压实党委主体责任。一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切实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学术评价、科研管理、成果提交和发布等环节,建立意识形态把关制度。要继续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以优秀的人物和成果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二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杜绝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损害师生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相对集中的关键岗位和部门的制约和监管。三是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完善党建工作分级责任制,进一步科学合理制定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确保二级单位党组织在思想引领、参与决策、推动改革、用人导向、监督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化作风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咬耳朵、扯袖子、敲警钟”的工作要多做,要防患于未然。四是继续落实好各级干部的“一岗四责”,继续坚决克服“两张皮”现象,坚持党的建设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工作,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稳定工作、保密工作落到实处。五是继续全面加强统战工作,培养代表人士,助力学校复兴;继续全面加强工会、共青团、离退休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谋交大的复兴与发展。
老师们,同志们!习近平同志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学校党委总揽学校工作全局、领导学校工作,学校全体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在岗一方、为官一任,这是党对我们的信任,是师生对我们支持,我们要牢记使命,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不辜负党的信任、对得起师生的重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十八大、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共同努力,把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性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