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雁江区:创新实施“三大工程”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6日电(吴平华 秦思宇)资阳市雁江区不断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通过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产业振兴工程、改革攻坚工程,全面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乡村振兴“雁江样板”。2021年,雁江区第一产业增加值54.39亿元、同比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66元、同比增长10.3%,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称号。
实施“党建引领工程”,选好乡村振兴“领头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利用换届契机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书记,建强基层人才队伍,延伸基层服务触角,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健全组织体系。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振兴,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村“两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度,形成“书记抓、区长保、大家干”的责任体系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区级领导“十个一”联系制度,落实“三级”书记遍访重点镇、重点村机制,充分发挥“头雁效应”,集全区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建强基层队伍。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完成镇、村换届,通过畅通“五类人员”晋升通道、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等措施,不断巩固壮大农村基层人才队伍。2021年全区共调整70个驻村工作队,覆盖56个脱贫村、13个乡村振兴重点村(11个与脱贫村重合)、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1个软弱涣散组织村,针对农村缺技术、缺人才等现实困难,充实养殖、种植、经营等专业技术人才360余人。
搭载服务平台。坚持党建引领阵地建设,着力构建区镇村“三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成5个省级试点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50个省级试点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实现全区17个乡镇、314个村“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室”全覆盖。创新推行跨区域联办、村级代办、预约服务等机制,新增下放(委托)乡镇事项211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148项,确定村级代办事项80余项,全面打通服务农民群众“最后一米”。
实施“产业振兴工程”,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创新园区运营模式。针对过去农业产业园区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轻经营等问题,创新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镇村”运营模式,实体化运行农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组建专业运营公司负责园区投融资和建管营,提升园区管理质效。目前已提质打造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完成高洞村橘乐田园、晏家坝乡村公园一期开发和营运,正深入推进宝台薯类科技产业园、丹山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集群成链,依托沱江河等水系和成资渝高速等交通主干,布局“一主一特”和粮油、生猪、蔬菜等特色产业,提质发展30万亩柑橘种植基地,精心打造1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片,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注重补链延链,依托柑橘、稻渔等规模产业,加快推进佛山橘海冷链物流中心和丹山稻谷加工基地建设,鼓励安井食品、宝莲酒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拉长农业价值链。2021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63.29万亩、产量52.25万吨,出栏生猪87.61万头。
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坚持城乡农文旅融合发展,会同简阳、乐至整体打造简雁乐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长寿古村、探花集、农耕记忆等旅游项目,精心策划周末游、一日游精品线路,办好小龙虾美食节、佛橘节等节会活动,打造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生态圈,真正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实施一个项目,惠及一片群众”。2021年全区累计接待农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迈上新台阶。
实施“改革攻坚工程”,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通过深入实施放权赋能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破除机制弊端和要素流通障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活力。
推动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开展放权赋能,积极探索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基层行政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派驻乡镇人员管理办法等文件,持续推动执法下沉,立足“放得准、接得住”,赋予镇(街道)行政权力55项,切实让乡镇政府“当家做主”,充分激发乡镇内生动力。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围绕充分释放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潜在价值,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在3个试点村完成确权登记706户1881人、颁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10500余本、盘活利用闲置房屋及宅基地107处,探索形成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循环利用模式,有力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运营,2021年全区14个试点村争取中省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400万,出台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形成自主经营、资产经营、投资收益、股份合作、飞地抱团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38万元,比上年增加235%。(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