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我校劳动教育课堂搬到了天府绿道
“春为岁首,农为先行”,眼下正是春耕时节,万物在春色中次第“耕”新。盎然春意中,300多名成大学子走进天府绿道两旁的农田,捡石、整地、锄草、耕地、播种……大家分工明确,麻利地干着农活,田间地头洋溢着青春与阳光。
成都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区域,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中规划的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也是成都天府粮仓“一带十园百片”核心区域中的十万亩粮油产业带。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提出的“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重要讲话精神,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天府粮仓推进办”,对接指导环城粮油产业带的农田建设和作物生产。依托粮油产业带的农耕资源优势,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又与天府绿道公司联合建立了“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开设了“农作物种植与管理”劳动教育课程,让成大学子在完成课程、拿学分的同时,助力成都“天府粮仓”的建设。
身体力行,感悟“一米一粟来之不易”
今年2月下旬以来,在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刘长英、任远航、叶雪玲、范昱、卢利聃等老师组成的课程教师团队带领下,300余名学生分批前往环城粮油产业带大运林片区,陆续开展了耕前整地、作物种植、田间管理等工作。跟随老师的示范指导,学生们进行了松土、开沟、整地、选种等播前准备,体验了撒播、条播、点播等不同的播种方式,掌握了作物种植的基本操作技术,还调查了环城粮油产业带小麦田中不同类型的杂草。
学生坦言:“不下田不知农耕苦,亲身参与种植,才更加体会到了粮食的珍贵。大家现在能吃饱饭、吃好饭,背后是无数人科研攻关、辛勤劳作的结果,一定要爱惜粮食、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除草虽然是一桩不起眼的小事,但从中能真切感受到劳动的不易,我打心底里敬佩劳动人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教育课程让我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这让我能抵制轻视劳动、妄想不劳而获的思想侵蚀”。
尽管很消耗体力,这门“接地气”的课程还是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本学期共吸引到300名同学选修。学生们纷纷表示,能亲自参与播种的田间课堂很有意义。“有好些学生都是上学期选过这门课程,听说上课地点搬到了天府绿道,又再次选择了这门课程。”授课教师介绍。
知行合一,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劳动教育一定要躬身实践。为了让这门劳动课更接地气,在学校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后勤处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课程教师团队结合学科特色,精心设计了耕前准备、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调查与防治、收获与产地初加工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让非农学专业的选课学生也有机会亲身体验农业劳动,真正做到出力流汗,掌握必要的农耕技能。
“通过课程,我们了解到农作物种植的具体步骤,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也提升了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看着我们齐心协力平整出来的耕地,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因为这是我们劳动的成果,虽然过程非常艰辛,但是是值得的,也是美好的。”学生在实践报告中说。
“今朝挥汗如雨,来日丰收满仓”,我们不仅是教学育人、还要劳动育人。课程更长远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学校党委常委、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达玉教授谈道:“学院响应学校号召,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开设劳动教育公选课,就是要做好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让其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更需要每一个青年人从劳动中获取成长的信心和动力,这样才能不论在哪个领域,都有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
厚植情怀,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授课教师结合劳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了为什么要在环城生态区建农田、种粮食的由来,讲述了天府绿道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明白了国家命运与农业的紧密关系以及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的坚定决心。农业兴则基础牢,仓廪实则天下安,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纪委书记、副院长王新惠教授表示:“新时代是劳动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本次劳动教育课将课堂搬到天府绿道,与成都天府粮仓建设工作完美结合,既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农事体验,还助力环城粮油产业带的建设,无形当中也让学生融入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学生在劳动锻炼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能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意义,理解“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样他们才能谨记自己肩负的任务,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奋发图强、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袁隆平曾说,书本里种不出水稻,教室里也种不出水稻。只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刻苦实践,才能种出水稻。就像在很多“卡脖子”的问题和技术上,我们买不来也等不来。每一位青年人都要发扬“一粒种子的精神”,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使命担当,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把主动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奇迹。
编辑:胡婧怡 肖乃田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