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打造生态文明的成都样本
·谢逸飞
2014年7月,成都正式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改委等六部委提出,先行示范地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破解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并以确定的制度创新点为重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为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有益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来理解制度创新的意义和思路以及成都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厘清两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制度创新无疑处于优先地位。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本质上是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对于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而言,本质上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制度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就具有决定性的先导地位。国家批准成都等地区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的也在积累制度创新的有益经验,取得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制度成果。因而,成都实际上承担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既要搞好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为全国各地树立标杆,在制度上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成都是否能够担负上述双重重任呢?首先观察成都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总体思路和八大任务。在总体思路上,注意到这样的表述;探索由“环境换增长”向“环境促增长”转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发展模式。一个“换”字,一个“促”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始工业文明,一种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支撑的现代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率先把握了这个节奏、抢占了制高点。在八大任务上,一方面完全对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包括优化空间开发等在内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任务,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水生态文明典范、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地方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总之,这个路线图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共性个性有机统一的辩证规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科学性和普适性。
其次,再从时空二维的角度观察成都。在时间上,成都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的加速期,成都经历的发展轨迹和碰到的问题与挑战,在全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在空间上,成都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中国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其地貌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和国土安全几乎涵盖了全国大部分类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这样的一个时空节点上,成都在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时,既着眼于当前,又顾及长远、适度超前。既立足于成都地理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兼顾成都在长江流域甚至在全国的地理位置,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一盘棋。这样的一种制度设计,始终贯穿前沿理念和创新精神,抓住了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害,从而也使成都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前列。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先手棋。成都牢牢扭住制度创新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形成可示范的实践成果、可复制的理论成果、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值得借鉴共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