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涨价预期强烈 药企围抢血浆站扩大产能

03.08.2015  11:45
      6月1日执行药价放开以来,市场寄望较高的血液制品价格并未迎来首轮上调。不过,血制品涨价却已经悄然出现在医院终端。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人血蛋白的黑市价格已经大幅上涨,最高涨幅达到40%~60%,而医院终端的销售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涨幅。此外,由于血制品长期供不应求,部分血制品经销商已经出现断货现象。

  面对政策放开,以及终端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血制品生产企业为何迟迟没有提价?业内人士分析道,此前高血压和心脏病用药地高辛片的10倍价格上涨或给监管层带来巨大压力,血制品虽然执行药价放开政策,但是其生产原料血浆却受国家相关部门高度控制,因此涨价与否,血制品企业还得看政府的政策。

   供不应求

  尽管政府对于人血蛋白的政府指导价多年没变,但是人血蛋白的销售终端无论是医院还是黑市,价格奇高是正常情况,断货买不到更是自然而然。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医院经销的血制品,销售价格在每支480元~540元范围内,而政府允许的最高零售价为375元/支。

  而医院的这一销售价格并不太高,通常情况下,医院断货的时候比较多,医生会咨询患者愿不愿意高价购买非医院经销的人血蛋白,黑市渠道多经销进口人血蛋白。

  “高价购买的人血蛋白即来自于黑市渠道,产品各方面都没有问题,只是医生也需要从特殊渠道去购买,这一价格最高能到700元/支。”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通过医院途径联系到一位来自于沈阳的黑市渠道的人血蛋白经销商,对方告诉记者,他们的人血蛋白600元/支不还价,由于货源地在沈阳,购买者需到沈阳进行现场交易,如果不能来取货,对方可以邮寄,但必须得支付高昂的冷链运输费用,否则该血制品会在25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下失去效用。

  该经销商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很多来自外地的消费者到辽宁购买他经销的西班牙、德国人血蛋白,由于货源紧俏,目前人血蛋白价格还在不断上涨。

  其他的经销商则没有这么幸运,湖北武汉的一家人血蛋白经销商告诉记者,此前他经销了两三年的国产、进口人血蛋白,最近几个月已经断货了,记者追问武汉的人血蛋白价格是否已经上涨,对方则以血制品行业极为敏感为由,不愿多谈。

  血制品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原料不足。据了解,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量为8000吨,而采浆量仅在4000吨左右,缺口过半。

  人体白蛋白就是其中一款产品。以前,针对当前国内该药供应紧张、市场交易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制定公布了该药临时最高零售价格,从2007年9月28日起执行。

  国内生产规格为(10g:50ml/瓶)最高零售价格为360元/支。为缓解国内供需矛盾,鼓励进口供应,考虑进口关税等增支因素,允许进口价格上浮5%。为保障边远地区供应,允许在青海等9省(区)销售价格上浮5%。这一价格政策维持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血液制品多数均在医保或基药目录内,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的一类药品,由于浆站需要审批,供给端受浆源的限制,增长较慢。需求则非常刚性。价格上受制于最高零售限价限制,既往定价非常接近最高零售限价。需求量比较大的白蛋白制品,在过去药价不断下行的趋势下,国家反而多次上调其价格,同时血液制品不需要招标,因此最有提价的可能和冲动。

  对于血制品涨价的事情,资本市场上更为关注,而在一些公司和投资者看来,涨价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

   变相提价

   对于医院终端不断涨价,黑市价格也大幅上涨的情况,记者采访了上海莱士、博雅生物两家上市公司。

  上海莱士证券事务部代表张屹表示公司目前即将发布半年报,血制品涨价一事为敏感消息,企业不方便透露,一切以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的回复为准。

  记者查询到,上海莱士针对投资者关于血制品涨价的提问回复:“目前,血液制品处于需求旺盛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量不断增加,市场容量不断增长,未来仍将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同时目前我国人均血液制品用量仍远低于国际水平,未来增长可期。药品价格放开并不意味着政府各部门放弃药品价格的监督与管理。药品价格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医保、市场需求、物价等),公司正密切关注并分析市场可能影响价格的诸多相关因素,并将按照政府政策导向制定产品销售价格。

  博雅生物证券事务部代表则告诉记者,公司会根据血制品市场供求状况、同行价格调整状况来进行调整,目前血制品虽然供不应求,但是短期内应该不大可能会涨价。

  该代表告诉记者,国家执行药价放开政策之后,地高辛片的大幅涨价确实给整个医药行业价格变化带来了影响。

  尽管两家企业对于血制品涨价含糊其辞,不过这几年来血制品企业对于经销商的提价行为却在不断实施,以至于经销商们对血制品提价的呼声更为强烈。

  山东实杰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从事疫苗及血液制品销售的专业化公司,其董事长王晨告诉记者,血制品调价应该已属于市场化行为,但是目前提价前景仍不明朗。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血制品企业虽然表面上并未涨价,但实际上给予经销商的压力已经相当于变相提价。

  史立臣告诉记者,“血制品生产企业提价的方式有很多种。首先可以取消原来的经销政策,比如原来承诺给6%的返点,现在取消;其次提升年度计划销量,降低年度奖励,原来比如经销任务200万,可以提升到400万,但之前承诺的完成年度合作指标的奖励降为0;再次,增加挂带产品的数量,比如经营血液制品10件,必须购买或经销其他某产品一件;最后,表面的财务账目不提价,但实际通过其他形式以返款数额增加的方式提价。

  强烈的涨价预期,或让血制品企业难以淡定。要想通过扩大产能来增加利润,不断收购血浆站是血制品企业唯一可行的办法。

  不同于普通药品生产,血液制品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成本的比重占到总成本的65%~80%(而普通药品仅占10%~20%),这不仅是因为浆源有限,需要给予献浆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由于严格的行业质控使得浆站运营费用及血浆处理费用居高不下,这就迫使企业尽可能充分利用血浆,从同批次血浆中提取尽量多种类的产品并提高产品得率。

  由于血浆源有限,近几年来,各大上市公司围绕着血浆站的收购已呈白热化。比如博雅生物收购浙江海康部分股权、天坛生物收购成都蓉生、沃森生物收购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上海莱士收购邦和药业、中国生物收购贵阳黔峰和西安回天、人幅医药收购武汉中原瑞德等。

  “去年沃森生物以6.3亿元价格出售大安制药46%股份时,业内曾认为沃森生物玩不转血制品行业进而退出,如今看来沃森生物是在谋求另一家成熟血制品企业的并购,以达到大安制药血浆原料与卫伦生物血制品形成互补的产业整合。沃森生物若能成功整合两家企业,血制品行业将竞争加剧。”某券商医药分析师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