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精准发力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利州区是革命老区、盆周山区、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该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6%,但仍有贫困人口20520人,贫困发生率为12.4%。贫困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和短板。
如何精准发力,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近日,记者就此深入实地采访。
精确识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我们按照‘精准识别、个性帮扶、干部包带、特惠支持、动态管理’的思路,确保全区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长达到30%左右,到2016年达到6000元,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8月12日,利州区委书记赵文峤告诉记者。
确定真正的贫困户,是关键的第一步。
宝轮镇宋家村通过9次小组会议,3次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比较、酝酿,公示无异议后,共筛选出45户建卡贫困户。像这样由村民自己当“裁判员”确定贫困户,正是该区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一个缩影。
今年2月,利州区探索制定了《关于建立个性化扶贫机制加快农村脱贫步伐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严格筛选建卡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区按照“组内初评、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区上备案”程序,共识别出建卡贫困户5838户20520人。
干部包带解决“谁去扶”的问题
“有了帮扶支撑,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11日,宝轮镇苏家村建卡贫困户苏连富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包带”干部的帮扶下,他家已养了200只土鸡,仅此一项,今年收入就能过万元。
说起脱贫,苏连富对3年后实现1.5万元以上的收入信心满满。
“这种信心源于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脱贫致富成效。”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殷扶炯说,“利州区以‘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为载体,落实精准扶贫机制。活动坚持一包三年、梯次推进,对象不脱贫,责任不脱钩。干部们每周都要下基层帮贫困户协调解决发展产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在包带干部帮扶下,龙潭乡春风村贫困户杨永坤已养鸡60只,发展露地辣椒1亩多,栽种核桃树120株;工农镇贫困户邵银莲在家门口开起了一家百货店,从农民变成了商人……
整合力量解决“怎样扶”的问题
“每月卖菜和维修摩托车的毛收入,加起来有800元左右。”8月12日,说起现在务农、经商两不误的生活,利州区龙潭乡曙光村一组建卡贫困户张子奎满脸笑容。
张子奎家的经济来源除开3亩地,全靠他在城里打工,生活十分困难。今年5月,“包带”干部针对他的特长技能和家庭状况,帮他搞起了蔬菜种植、开起了摩托车乡村维修店。预计2016年,他家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600元以上,摘掉贫困户“帽子”指日可待。
利州区通过精准帮扶规划、精准帮扶内容等,实施“一户一策”的个性化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与此同时,该区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方撬动扶贫资金:拿出当年本级财政资金600万元,作为特惠产业扶持资金;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将涉农专项资金的30%,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部分的30%,直接投向贫困村、贫困户……
截至目前,该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2000万元,农户自主投入达300余万元,全区80个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