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同志在全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7月7日)

08.09.2016  20:01

 

这次全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表彰奖励全省科技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交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经验做法,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增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坚定性,继续组织好实施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进一步动员全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抢抓机遇、深化改革,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投身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我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贡献聪明才智、作出新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大趋势,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中央又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分三步走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奋斗目标。最近,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明确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既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5月召开十届三次全会,鲜明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确定下来并强力推动;去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后,11月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明确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这几年,我们深入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四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15年,我省34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省申请发明专利超过4万件、同比增长35.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87.3%,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创新正在成为驱动我省转型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前,我省经济总量已经迈上3万亿元台阶,正处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省委作出我省总体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确定下来并强力推动,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根本指向就是要更加重视运用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变革力量和有力杠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开辟我省发展新境界。全省上下必须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新引擎进一步形成,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加快推动我省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第一,要举全省之力扎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集成打造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去年8月,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省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赋予我省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也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今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要求“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推动四川省转型发展、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省上下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如期完成改革试验任务。

成德绵地区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发挥好先行先试“排头兵”作用,引领带动全省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都市要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突出抓好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制造和成果转化,努力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发展、金融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放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德阳市要重点推进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发展,在装备智能制造技术攻关、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实施产业转型引导、创新项目支撑、创新载体培育、创新人才引进、创新政策引领“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市要以绵阳科技城建设为重要载体,着力构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体系、产业培育体系、人才集聚体系、开放合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形成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攀西地区要在钒钛、稀土、石墨烯等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地区也要结合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选择若干领域进行改革试验,走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要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形成军民资源有机互动有效转化新格局。我省军工资源优势、科研创新优势十分突出,军民融合发展是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鲜明特色。要围绕破解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构建军民融合一体化科研生产体系,创新军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

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部署,推动构建省部军参与的军民融合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共同研究重大问题、确定重大事项,加快制定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将重大军工建设项目纳入地方工业发展布局。要打通军民双向转化通道,深入推进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4种模式,创新军品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在川军工企业扩大外部协作,提高军品科研生产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建立保密资格认证、质量体系认证、许可审查和资格审查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工作,完善技术转化评价制度,重点实施200项军工技术成果再研发转民用,推动100家民品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要深化与军工集团战略合作,落实与中央12家军工集团及中物院签署的合作协议,建立一对一跟踪机制,推动签约项目加快实施。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总投资900亿元的150项重点军民融合技改项目,支持东方电气集团、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50户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信息安全、航空发动机、航天、核动力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要推进军工投资和资产管理改革,研究下放社会投资军工领域的核准、备案管理权限,率先在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民营企业开展军工能力建设国家投资改革试点。要推进军工企业市场化改革,除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领域外,允许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选择一批军工和民口企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要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制定省级层面支持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政策,按照“一院一策、一所一策”量身定制改革方案,支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军工科研院所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鼓励其与地方单位联手打造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

第三,要着力构建重大创新平台,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创新发展需要以重大载体为抓手,搭建多层次全要素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创新成果加快转化。

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向上对接,力争在核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优势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扎实推进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各类科研院所、重点院校、企业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互动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平台。 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要发挥各自优势,瞄准新一代显示面板、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北斗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领域,扎实推进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载体和产业体系。绵阳科技城要加快启动区建设,扎实推进京东方液晶显示器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天府新区要集中资源优先建设核心区,按照“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要求,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和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努力做大做强。成都市高新区要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科学谋划扩区升级,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其他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要紧扣主导产业发展,扎实抓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着力建设一批创新型园区。

要加快构建国际合作创新平台。 中韩创新创业园要按照“一园两基地”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孵化园和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化基地,与韩方在创新、智能制造、高端技术研发等领域深度合作,务实办好中韩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韩产业创新合作对接会等活动,力争用3至5年时间聚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平台。中德创新产业园要按照“平台十园区”“政府十机构十企业”模式,加快推进中德平台核心区、产业创新升级示范园、汽车产业聚集园、中小企业聚集园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园区和创新研发中心。中法成都生态园要按照“一轴三带多板块”的功能布局,统筹好生态园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积极促成更多法国企业来川投资,加快建成中法交流合作示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生态文明引领区。同时,继续统筹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东盟国际产业园等建设,高水平打造一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第四,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凋,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我省要从科技大省迈向科技强省,必须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进战略科技攻关,以智能制造和军民两用技术为突破口,力争在航空与燃机、核技术、轨道交通、北斗卫星导航、高分遥感、石墨烯等重要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当前,要着力以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供给端质量效益。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要以新兴业态引领服务业发展,实施服务业示范引领工程,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重点推进互联网与能源、金融、民生服务、电子商务、物流、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和分享经济。要以科技进步引领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等基础性科技攻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完善优质粮油、畜牧、水产、茶叶等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第五,要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要改进政府管理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实现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让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重点要推进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健全首台(套)产品保险、应用补助或奖励机制。尤其要着力提高科研成果省内转化率,抓紧梳理在川重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转化科研成果清单和重点企业需求清单,鼓励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搭建平台,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

要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进创新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要把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金融机构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和后台服务中心,全面提升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支持成都市建设金融中心城市,鼓励有条件的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断增强金融要素资源聚集、辐射和配置能力。要充分发挥金融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银政企院校对接,降低融资成本、简化融资手续,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整合运用各类投资引导基金,选择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予以支持;全面梳理中央和省里出台的金融普惠政策,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参与脱贫攻坚,支持贫困地区推进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探索构建金融控股平台,完善金融监管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要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创新创业,支持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实施“创业板行动计划”,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到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为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主体,要让企业真正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要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扶持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小微企业、初创企业集群发展、梯度成长,力争今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万户以上。在推动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同时,要重视从中筛选一批成长型企业培育成为规模以上企业。要加快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与知名大学和培训机构合作,更加注重在市场竞争中大浪淘沙,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第六,要强化创新发展人才支撑,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用好利益分配杠杆,更加注重培养、管理、吸引人才,促进创新人才有序流动、合理配置,让创新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迸发。

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战略合作,实施“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端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建设一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高水平学科,努力造就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产业工人。放宽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业创新限制,制定特殊支持办法,在安家补助、岗位激励、项目及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允许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利用自有存量用地适度建设非营利性租赁房或人才公寓。

要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推进政事、政企分开,扎实推进42所科研院所和32所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股权激励、协同创新等改革试点,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探索研究体现科研人员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对承担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服务类的科研院所,按规定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对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建立财政经费、技术收益等多元投入发展模式;对具备条件的应用研究类、工程开发类科研院所,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转企改制。

要大力实施“创业四川行动”。 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孵化十创投”“互联网+”和创新工厂等新型孵化器,加快建设成都市创新创业高地;将成都市“盈创动力”“科创通”等创新创业平台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到其他市(州),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在全省范围共享。要贯彻落实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苗圃,健全学生创业服务机构,探索建立涵盖创意评估、创意交易等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为激励各类创新人才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营造良好环境,让创新创业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

同志们!

我省全面创新改革已经迈出坚实步伐,要实现创新发展“两个加快”的目标,唯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领导和组织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考核监督,强化奖惩激励,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带动全省上下改革创新、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健全推动创新发展制度机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创新资源分配、创新活动的直接干预,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创业激情,保护干事热情,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按照“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要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夙夜在公、殚精竭虑、昼夜兼程的精气神,积极参与和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勇于担当担责、敢于探索创新,奋力推进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落实,尤其要紧盯今年124项具体任务、38项重点工作不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广大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大家进一步传承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科研作风,坚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立足岗位潜心钻研、执着探索,在科研一线和创新前沿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努力形成更多原创成果,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科技事业发展新篇章。

同志们!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事关我省长远发展,事关全省各族人民美好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推动我省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实现“两个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