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纲院士做客央视端午特别节目讲述“传承的力量”
“科学原属勤奋人,愿终身相托。”5月30日上午,84岁的刘盛纲院士做客中央电视台(CCTV-1)“生活圈”栏目端午特别节目“传承的力量”,讲述了自己的科学人生和心路历程。
刘盛纲院士首先介绍了太赫兹的重要意义。他说,太赫兹是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的、电磁波谱当中唯一有待全面开发的频谱资源,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改变人类社会”的尖端科技之一,也是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有关产业的重大基础。
“我长期从事物理电子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在太赫兹研究方面占据了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刘盛纲院士说,“当然,有些方面还要继续努力。”
据了解,2016年9月27日,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将该领域的最高奖——“特别贡献奖”授予刘盛纲,以表彰他在本领域的杰出成就。刘盛纲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获得该奖的第三人、中国第一人。
“常有人问我,您都80多岁了,为什么还要去实验室里搞科研?”刘盛纲院士说,“这种想法,在我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了,到现都不能忘记。”节目中,他回顾了童年时期在日寇侵略的阴影下与家人逃难的坎坷遭遇以及所见的各种悲剧和苦难,并说:
“当一个民族受到欺辱、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时候,这就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家的灾难,而是整个民族的灾难。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强大了,才有家庭的幸福,才有我们现在这样好的生活条件。”他说,“有国才有家,所以我们都有一个救国强国的梦。”
他坦言,自己出生后没有奶水吃就吃米糊糊,逃难的时候连米糊糊都没有。所以,身体一直很瘦弱。“以我这样的身体,拿起刀枪上战场,我可能是做不到的。因此,我就决心在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方面努力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他寄语青年,“现在国家给年青一代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比我们想象得好得多。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为建设富强的国家,把这个担子担起来。”
据了解,刘盛纲院士曾三次向国家提出重大科学发展建议:第一次是1980年,他建议国家发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工作;第二次是1988年,建议国家发展高功率微波研究工作;第三次是2000年,建议国家大力发展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今天,中国的太赫兹科技事业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他总是感叹自己做得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
在节目过程中,刘盛纲院士的重要贡献和科学精神得到了网友的纷纷点赞。网友“未来”留言道:“现在是科技兴国,刘盛纲等老科学家的付出,让中国更加自信地立足于世界。”网友“阿花”表示:“刘老身上最能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有一位网友赞道:“伏案诚实做学问,白头不老真精神。”
刘盛纲也通过线上线下与观众和网友互动交流。当被问到“您如果不做科学家,最有可能做什么工作?”时,他说:音乐!回顾了自己童年时对二胡的喜爱,他指出,“科学和艺术是相互沟通的,特别是音乐,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
有网友问“像您这样的大科学家,是不是都很聪明?”他回答说:“研究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和一般人基本上没有区别,人的努力才是决定性因素。任何人,只要勤奋努力都会有成果;任何自己以为聪明而不努力的人,都不会做出好的工作。”他还分享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对自己的教诲,以及自己经常利用出差坐飞机的时间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感触,并建议青年人“要利用好零碎时间”。
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和研究,他对家人一直疏于照顾,并因此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愧疚。他说:“为了支持我做工作,我的夫人受了不少委屈。有的时候,还会让她不高兴。我曾说过,等停止做研究工作了就带她去旅行,但我到现在都没有兑现。现在看来,可能就兑现不了了。”节目现场,他向妻子蒋臣琪送了一朵玫瑰花,并希望能够永远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节目末尾,刘盛纲院士朗诵了一首作于2001年4月的“雨铃霖”抒怀明志:
四十春秋,电讯园内,多少情结。孤灯斗室何奈,望长空,思绪难却。想当年,师从列夫,竟只身西发。
叹茫茫学海无涯,韶华匆匆霜鬓发。功过自古难评说,更何况书生苦求索。看静静沙河水,默默千年天府业。寸心未泯,犹老骥伏枥不停歇。科学原属勤奋人,愿终身相托。
报道链接: http://tv.cctv.com/2017/05/30/VIDE7NHCFqTtzfp9BtJ6q56p1705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