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出租车拆除摄像头并非私权的胜利

06.06.2014  15:42

今年4月份,广州小部分出租车上,曾经试验性安装了前后摄像头,因后摄像头正对准车内乘客,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记者日前获悉,这部分试验性摄像头疑因涉及隐私问题,已被全部拆除。

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引发了人们对于隐私权遭侵犯的担忧。确实,近年来,媒体报道也披露过不少案例。比如2008年《南方都市报》报道的深圳“偷窥门”,监控摄像头拍摄了居民洗澡更衣等细节,网民们在当地政府信息网站就能查阅。基于这种对摄像头滥用的担忧,广东出租车拆除摄像头,便引来了不少叫好声。

事实上,摄像头本身并无正邪之分,关键是看人怎么运用。出租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人流情况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生在出租车上的案例也有不少。或是乘客抢劫司机,或是司机图害女乘客。倘若每辆出租车上,都能装一个摄像头,那么相关事例发生的比例是否要少一些,警方搜集犯罪证据是否也要便捷一些呢?

摄像头会不会侵犯公民隐私,其实是一个监控行为如何划分好公私权限的问题。具体到出租车上,乘客隐私权的范围还存争议。从民众的情感来看,倾向于认为出租车是一个独立空间,乘客在这个空间的行为都是一种隐私。但话说回来,出租车到底还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它不可能享有类似酒店房间以及居民楼一样的待遇。要求出租车上给予这种隐私保护,有夸大私权边界的嫌疑。

从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实践来看,在出租车装摄像头早已成为标配。英国便在出租车上装了摄像头。俄罗斯则规定,进出地铁的出租车必须装有摄像头,因为地铁人流量大,公共安全形势复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每一辆出租车,也都装有摄像头。

难道这些国家的公民不用担心出租车摄像头侵犯私权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是,这些国家在推行出租车装摄像头时,也完善了相关法律设置,对滥用摄像头以及侵害私权的行为,有明确的制裁惩处措施,以此约束摄像头的职能在维护公共安全的范围之内。反观我国,不仅连隐私权的界定尚未分明,甚至连什么单位具有设立摄像头的权限也不甚清晰,似此,又怎让公众打消现实版“窃听风云”的疑虑?

在出租车装摄像头与保护民众隐私,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这既需要相关单位推行决策公开,更需立法机构的积极作为,明确出租车上的隐私权益。不搞清楚这两点,无论是装摄像头还是拆摄像头,都只是一种脑门发热的行为,且慢对其鼓掌叫好。(杨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