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改革之路
四川经验
上下结合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四川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各地改革工作
点面结合
一方面始终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一方面系统施策,整体推进,一边试点先行,一边面上推广
统筹兼顾
以改革牵引全省“三农”工作,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改革之路
□本报记者梁现瑞 罗之飏
7月12日,成都骄阳似火,比气温更热的是农业农村改革的气氛。当天举行的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上,6市48县分享了他们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最新成果。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过去3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农业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仅过去3年,省委省政府就先后两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业农村改革工作。
我省始终坚持上下结合,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四川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各地改革工作;始终坚持点面结合,一方面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一方面系统施策,整体推进,一边试点先行,一边面上推广;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以改革牵引全省“三农”工作,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改革之路。
1
三权分置,以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攻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生产要素,这决定了土地改革是农业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
56%!这一数字,是当下蒲江县有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
蒲江县位于成都市西南部,山丘地形占80%。历史上,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加上体制机制约束,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在成都范围内排位一度靠后。
转变,发生在最近几年。当地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构建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流转交易、价值评估、融资担保、风险防控“五大体系”,进一步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
同时,全县通过农用地整理,建成现代高标准农田15.2万亩、新增耕地7.5万亩;建成产业路500多公里,全县农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力强”,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经营权20多万亩,实现抵押融资5700万元,带动农户6.96万户。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生产要素,这决定了土地改革是农业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围绕这个方向,我省各地展开积极探索。在上一轮农业农村改革发源地广汉市,当地采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在眉山市彭山区,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设立土地确权“一站式”申请、登记、颁证窗口,创新地为规模种植业主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为业主规模化经营吃下“定心丸”……
为让“本本”变“本钱”,赋能成为各地土地确权之后的首要议题。遂宁市蓬溪县通过建立覆盖县、乡两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农地经营权流转、抵押登记等工作提供规范服务,凡是在平台挂牌成交的项目都要进行有无租金拖欠及弃耕撂荒的摸底排查。宜宾市翠屏区则赋予农民农村承包地处置、收益、抵押等权能,以提高土地交易含金量。
2
三向发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四川农业农村改革的集体选择
“天府龙芽已成为‘世界名茶’。”经验交流环节,宜宾市翠屏区委副书记代军为大家带来一个好消息:前不久,天府龙芽刚刚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名茶”殊荣。
从一个本土品牌一跃成为世界名茶,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当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步伐。
近年来,翠屏区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茶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生态早茶产业。2016年,全区茶叶总产量3740吨、综合产值25亿元,茶叶出口继续稳居全省第1位。
当地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打造生态早茶基地10万亩,一方面不断提高茶叶加工生产能力,培育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3家,同时深化与四川茶叶研究所、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全国首套低山茶园云雾灌溉系统,实现“低山亦能出好茶”,抱团打造“天府龙芽”川茶大区域品牌。
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四川农业农村改革的集体选择。
在全国最大的石榴产区凉山州会理县,村“两委”组建技术服务队,购置专业机械设备,为石榴种植户提供上门技术服务,部分村每年利润可达15万元以上,同时定期举办石榴花观赏节等活动,实现旅游增收。
在内江,通过农业“建设-经营-转让”的BOT发展模式,当地解决了产业集中成片发展问题,建成全国最大的血橙基地和连片无花果基地。
3
一个始终,坚持农业农村改革群众为主体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强迫命令,把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
今年初,德阳市罗江县回龙镇新安堂村村民赵映龙多了一重身份——定向代表,负责向所代表的村里15户农户收集意见,参与村委会议事和化解邻里矛盾等。在像赵映龙这样的定向代表努力下,6月,罗江成为全国首批百个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点。“通过定向代表将垃圾处理这样的事项落实到村里每一个家庭中去。”罗江县委书记曾长江谈到。
这是我省农业农村改革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强迫命令,把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的一个缩影。
在内江市东兴区小河口镇建设村,67岁的村民周利全没有像邻居一样将土地流转出去。“流转出去每亩年收入只有1000元,我自己种葱黄能挣12000元。”利用肥沃的土地,当地不少村民自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种蔬菜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我们将遇到的矛盾问题交给农民,以自愿、自主、自治的方式讨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只负责引导。”东兴区委书记黄俊伟介绍,通过“三自一引”工作法,东兴区已有457人选择返乡创业,有效激发了全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在广安市武胜县,当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提前制定项目决策事项和时间安排表,民主决策项目自建方式、资金拨付、竣工验收、建后管护以及其他村民认为需要讨论的事项,并及时将决策内容进行公示,通村水泥路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三年便完工62公里。
延伸阅读
用改革的办法做好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全省上下的头等大事,如何做好这件头等大事?四川的选择是,用改革的办法来统领,将改革的办法与脱贫奔康的目标统筹起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泸州市泸县:当地在推进新村建设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法定无偿、节约有奖、超占有偿、退出补偿”的宅基地使用制度和“规划引领、总量管控、有偿调剂、村民自治”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总量管控下,以村民自治,实现了宅基地“自我管理、民主监督”。
巴中市恩阳区:当地探索创新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按2∶3∶5的分配机制(企业20%、集体30%、农户50%)进行分红,带动全区1.18万户、4.32万人参与生态康养产业,年人均增收800元,有力助推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