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小暖男的故事为何打动四川省长?
一位凉山州偏远山区的幼教辅导员,讲了一个故事,当即引起了四川省省长魏宏的共鸣,并称赞这位女辅导员看出的问题,是事关凉山能否挖穷根补短板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
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什么问题?让一位基层的幼教辅导员与一个省的行政系统最高首长达成共识?
2月7日下午,四川省省长魏宏在喜德县主持召开了凉山州学前教育工作会。
其中的一名参会者名叫任艳欣。任艳欣是普格县普基镇文昌村幼教点辅导员,作为一线基层代表,她要汇报当地学前教育的情况。于是,她向省长讲了这个故事。
故事让全场安静 省长插话
“一个寒冷的早晨,我走进教室,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流着鼻涕,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我。于是,我站在讲台上从包里拿出一张卫生纸,擦了擦自己的鼻子,然后把纸扔进了垃圾桶,接着,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任艳欣回忆道,第二天,一个小男孩把他包里的卫生纸拿出来分成两半,一半给我,用还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我说,老师,给你擦鼻子……
讲到这里,任艳欣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会议室十分安静,大家似乎还不太清楚,哪个地方触动了这个年轻的辅导员。任艳欣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看到他们如此强大的模仿能力,渐渐明事懂理,我眼里饱含泪水。其实,大山的孩子一样聪明可爱,他们缺的不是智力,而是关爱和耐心”。
说到此处,任艳欣又停了下来。
一直专注地听故事的省长,这时插话了。他说,你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和讲故事的表现,说明你看得很准,彝区的孩子们不缺智力。你们正在参与的“一村一幼”计划就是要让彝区儿童与其它地区的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帮助他们过好语言关,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为小学中学教育打好基础,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共识的交汇点在这
之所以听到故事会引起共鸣,源于省长对彝区娃娃学前教育的长期关注。
任艳欣与省长共识的交汇点,正是凉山在推进中的“一村一幼”计划。
据了解,今年7月,魏宏曾前往凉山州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在调研中发现,彝区小孩因为语言问题,在小学入学的头几年很难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节奏。尽管凉山州在不断加大力度建设标准化幼儿园,但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能解决适龄儿童上幼儿园的难题。魏宏当时就要求省市县各级政府创新思路和办法,统筹研究解决难题。
9月下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凉山彝区10县率先启动了“一村一幼”建设试点,11月扩大到全州17市县。
所谓“一村一幼”,就是各村因地制宜对村支部活动室、闲置村小、彝家新寨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进行维修改造,作为过渡时期的幼教点教室。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幼教点聘请2名辅导员,让没有办法进入标准幼儿园学习的彝区儿童能在幼教点过语言关,养成好习惯。
预计明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全州村级幼教点开办率将达到80%,秋季学期开学前,全面完成开办3342个幼教点、5101个教学班和选聘10202名辅导员的任务。
任艳欣,就是目前2000多名幼教辅导员中的一员。
一位参与当日座谈会的人士这样评价“基层幼教辅导员与省行政系统最高首长达成高度共识”——这充分证明一个接地气的政策多么具有生命力。
座谈会前,魏宏专程前往越西县、喜德县等地对“一村一幼”计划目前推进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省长魏宏看望彝区娃娃
为了孩子们,有的村利用活动室,有的村则利用小学教室建起幼教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教室宽敞明亮,墙上绘有五颜六色的卡通图案,小桌椅板凳、电视机、教具玩具等设施设备齐全。
看到魏宏走进教室,孩子们纷纷拍起小手唱起儿歌,并用普通话大声说“爷爷好”。魏宏俯下身与孩子们交流,“几岁啦?”“叫什么名字?”……孩子们抢着用普通话回答。
辅导员告诉省长,孩子们学习能力都很强,很快会说普通话了。魏宏鼓励辅导员不仅要帮孩子们过好语言关,还要帮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叮嘱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奖励表现优秀的辅导员。
座谈会上,魏宏对推进“一村一幼”计划有一段阐释。他说,凉山州扶贫攻坚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教育问题中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解决学前教育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彻底解决适龄儿童上幼儿园的难题,坚决不让彝区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针对经费保障问题,魏宏要求省市县各级财政统筹研究解决办法,同时要让儿童家长尽到责任,各方合力解决资金难题。
针对部分幼教点场地限制问题,魏宏则强调,要充分用好村两委办公和活动场所等富余公共资源,宁可办公挤一点儿,也要让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宽敞一点。
(胡彦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