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伙辞职去当“农民” 5年收入翻了20倍

03.12.2015  10:46

  2009年开始,魏涛辞掉稳定体面的工作去当村官,被同事嘲笑是去当“泥巴裹裤腿”的农民。2013年,崇州市千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他主动报名,成为崇州农业职业经理第一人。2015年,千丰村共有735亩土地并入合作社,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生态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从大学生到职业经理人,从“空心村”到农业基地,魏涛与千丰村一起成长。

  成都发展现代农业,5年间有什么变化?最明显、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钱包“发福”。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没有过万。而在去年,这一数据增加了约0.5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今年也有望从当初的2.42:1降到2:1。

  放下这组漂亮的宏观数据,我们也关注现代农业中个体的发展。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因为现代农业模式而诞生的新职业——农业职业经理人。今天的新闻人物魏涛,正是一位农业职业经理人。他的所见,也正是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巨像的一幅缩影。

   当年

  选择“逆行”:不去城市回农村

  “辞职去农村干事业,我做出这个决定时,别人都以为我在开玩笑!”魏涛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什么样子,他很清楚:辛苦的劳作,微薄的收入,还得盼着靠天吃饭的运气。如今他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找到了稳定体面的工作,如果选择回农村,相对于大多数人的选择来说,他可说是在“逆行”。

  还是政策推了他一把——当时,魏涛从报上看到,成都市制定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如同一块等待开辟的战场!可他刚刚到农村时,现实却有点不一样……“我当了3年的村官,又培训了1年,播种、育秧、机械操作,啥都学,就想大展拳脚。”魏涛踌躇满志,却被现实扎得泄了气——他所在的千丰村曾是个闻名的“空心村”。

  村里有400亩土地租给外地老板种植蔬菜,因经营不善,说好的租金常年拿不到。另一些村民家里因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没力气没技术,收入微薄。还有些耕地由于不能带来收入,干脆荒着。

  幸好,成都这个时候开始在各区县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试点工作,千丰村在随后也纳入试点工程。根据自愿原则,村里挨家挨户地宣讲,整合了500亩土地,拿来集体耕作。经过层层选拔,魏涛被聘请为职业经理人,运用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重振农村的繁荣。

   如今

  带着大伙儿增收 自己也年入20万

  “大学生懂什么农村头的活路,那是瞎搞!”魏涛刚提出在田里养鱼虾和泥鳅,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时,老庄稼人都觉得他不切实际:田埂四周挖沟养鱼,这得减产多少稻谷?这样养鱼卖得掉吗?

  魏涛心里打好了算盘:按常规的种法,一亩田平均年产稻谷1100斤左右,挖出沟来养鱼,稻谷年产900斤。但是养鱼的稻田里不能施化肥和农药,产出的稻谷是“绿色水稻”,在商场上广受欢迎,平均一斤比普通大米贵约3毛。更不要说一亩田可养400尾好卖的生态鱼苗了。算下来,社员们能从每亩田地里多收入1000多元。

  他不多说,只做,带着半信半疑的社员们挖深沟,养鱼虾。等到稻谷大丰收、稻米卖起价时,社员们见着他就表达感激之情。有社员找到他,当面夸:“还是你们大学生娃娃有办法!”

  合作社还把村里上了年纪的劳动力吸纳进来:55岁以上75岁以下的村民,忙时去做点活,闲时在家照顾老幼,一年也能领到7000多元工资。还有那些把土地并到合作社的户主,每亩500元的保底租金,还能收到50%分红。把分散的土地并给集体,由专业的经理人管理运作,用现代的农业机械规模开垦——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千丰村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当上农业职业经理人以来,魏涛最直观的改变是钱包——2009年,他年收入不过一万元多点,而现在,他的年收入(农业经理人的年收入,是指每年9月到次年10月的这大约13月时间)达到20万元(含国家补贴和亩产利润),足足翻了几乎20倍。而他的身边,现在也多了很多“同伴”,都是来农村开展事业的大学生。看着这群20岁出头的小“战友”,魏涛为他们感到欣慰:“成都的农村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战场。”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钟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