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渠县全域理念建设新农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怎样才是新步伐?四川省 渠县 在新农村建设上,一种“全域”理念可谓新颖。
“我们瞄准的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的是新农村建设全域规划,并依托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等基础条件,根据产村相融的思路,集中连片地发展产业,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县委书记王善平说。
到2020年, 渠县 将完成2647个新村点建设,并以每年超过3万亩的力度连续7年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同时建成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0万亩,建成100亿元优质生猪产业链,让一个个新农村真正“幸福美丽”。
不搞推倒重来
走进 渠县 ,在一些铁路、高速公路及国、省、县道两旁,以及一些地势平坦、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不难发现一些相对集中的村落面貌一新,这些并非政府统一规划建成的新村,而是长期由村民自然选择而逐步建成的旧村落,只是政府统一进行了风貌改造提升。
“像这些地方的群众历来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住的也比较集中,如果要重新规划一个新建聚居点,叫他们拆了老房子搬过去,大部分人都不会同意。”乡长罗乐说,“怎么办呢?只有进行五改一整治: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路,加环境综合整治。”
屏西乡元通村杜家四合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经过200多年风霜,至今仍保持较完好,里面尚住有25户人家。对于这样的房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拆还是留?县农办有关负责人说,如果拆,杜家人肯定不同意,且该房子毕竟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如果留,房子毕竟年代久远,整体倾斜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县上决定修缮保护。
在修旧如旧的同时,有关方面对杜家四合院进行了相关配套建设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建了风格搭配的农村廉租房、建了休闲广场、修了卵石镶边的石板路、整理出了几亩荷塘……整个老宅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如今杜家人不仅不愿离弃,而且争相盘算着如何搞旅游开发。
根据《 渠县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渠县 在全域规划布局的2647个新村点中,新建新村为637个,旧村改造提升为1707个,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修缮保护为303个。
离不开产业支撑
围绕杜家四合院向四周扩展,屏西乡“万亩核桃示范基地”已初步成型。2013年以来,屏西圣果农业有限公司和四川天尚核桃有限公司在这里流转土地2万余亩,共栽植优质核桃60余万株,林下适应性种植了油牡丹、菊花等经济作物。时下,洁白的油牡丹花盛开,点亮了一座座山丘。
屏西乡党委书记陈润明说,两家公司所流转的土地80%是荒山荒坡,农民以土地入股占核桃总产值18%的股份,经营模式为“认种+托管+绩效评估+三方监管”,经营过程中,农民还有一定比例的收益,具体操作如下:
农民在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还可以在原来土地上种花生、大豆等作物,收益归农户,或者在公司统一指导下种油牡丹、玫瑰、菊花等,收益5%归农户;到第四年核桃挂果时,农户可申请托管一定面积的核桃园,以产值10%归农户;每年公司将组织各方代表核定一个标准产量,并对托管户进行绩效考核,对于经营得好的托管户,收益可能超过10%,反之则低于10%;收获季节,由公司、合作社、村委会组成“三把锁”对核桃入库、出库情况严格把关,并详细登记,作为最后统一核算的依据。
“这样算下来,如果农民先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然后再参与到核桃园的经营和分配,每亩至少可得到上万元的收益。”陈润明说,“有这样的产业作为支撑,何愁新农村留不住人?”
“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相融互动”,这是 渠县 新农村建设总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建10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100亿元优质生猪产业链的“双百工程”随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而出台。
农建综合工程助力
中滩乡天山幸福美丽新村,是结合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等项目统规统建而成的新农村综合体。目前有一桥相连、分布在中滩河两岸的新村共居住了239户人。
走进新村,吸引人的不仅是座座整齐划一的独栋“洋房”,还有房前屋后微田园中的果蔬豆苗;围绕新村的2000亩柑橘园里,分布着生猪养殖小区、蛋鸡养殖场等,再细看,园中道路四通八达,池塘星罗棋布、渠系纵横交错……
“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对屏西乡‘万亩核桃示范基地’可谓至关重要。”陈润明说,通过整合项目资金1200万元,在示范区内新建了1处太阳能光伏提灌站、高效节水管道灌溉面积500亩,灌排渠16.5公里等,形成了“池塘库田相通、路堰渠管配套、节灌排涝互补”的人水和谐用水体系,全面提高了核桃产业基地抗旱排涝能力。
在渠南乡渠南社区,经整理的5800亩高标准农田被一抢而空,亚博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今年就扩展了4300亩柠檬种植面积,理事长雷镇说,明年他将成立公司,进军柠檬深加工领域。
据了解,截至目前, 渠县 已建成农建综合示范区2个,共9万亩,累计新建和改造县乡道路、新村联网路及入户路3495公里,所有乡镇和新村聚居点全部通了油路或水泥路,村、社全部通了公路;累计新建中型水库1座、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为全县夯实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