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镇路更宽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份权威反映中国城镇化进展的官方报告——《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这份报告对中国城镇化的一些最新进展、地方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作了介绍,并就如何推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提出了对策。
拓宽落户渠道
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看来,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更应该是人的现代化,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因此,对于进城农民工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城镇扎根落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安居乐业,是当前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4月19日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将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拓宽落户通道,实行更宽松的户口迁移政策。据了解,目前全国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现在很多城市很多地方放开了落户政策,但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这是不合理的。在人口落户方面不应该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歧视。”徐林说。
在放宽落户的同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非户籍农民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是这份报告所提及的重要对策。“即便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按照我们测算那时候仍然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还是不能得到就业地和居住地的户口。”
徐林表示,这部分人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居住证制度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这些人拥有居住证,就应该基于居住证享受这个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自身及家人享受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等。
保障农民“三权”
农民工进城后,他们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简称“三权”)是否还能得到保障?是否有农民工因为不愿意放弃这些权利而保留农村户籍?这是中国城镇化中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
针对这两大问题,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新型城镇化的工作任务里明确提到,将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的“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这预示着未来农民工在进城工作期间有机会继续获得“三权”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有机会在得到相应补偿后放弃原有的“三权”,从而安心在城镇落户。
徐林表示,有人说农村的产权给农民工带来的好处比他进城之后政府赋予他的福利和好处更多。其实这种情况多数只发生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民来说,那个地方的宅基地不值钱,承包地挣到的钱是很有限的,即便是完全自己种,种粮食一亩地一年就几百块钱的收入,和城市打工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相比是差很多的。”
“如果能够有退出的激励机制,而且一次性买断的价格有足够的吸引力,我可以考虑放弃‘三权’拿到更实惠的物质补偿。”来自天津宁河县芦台镇某村的赵学新告诉记者,现在新生代农民工都不太愿意留在农村,更不愿意种地。
推行“购租并举”
农民工进城后,居住和就业是他们最直接面临的两大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政府将如何出招?
为了满足农民工在城镇“住有所居”的需求,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1亿人落户的方案,主要是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体系,使得能够买得起房的人就买房,为买不起房的人提供公租房、廉租房,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比如四川省率先提倡用“购租并举”的方式帮助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同时化解房地产库存,盘活闲置住房,努力降低房屋空置率。
而在就业方面,国家发改委将规划今年为2000多万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徐林说,“这些人过去务农,没有其他技能,政府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很多用人单位也免费为他们招录的农民工提供最基本的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