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农产品质量监管:一条鱼如何“游”上餐桌
制图/卢浩
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抓食品安全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事关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也关系到全省农业产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本期《现代农业》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看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哪些举措和打法。
□四川日报记者 许静 方圆
人们餐桌上的水产品越来越丰富了。
那么,一条鱼是如何“游”向市场的?要经过多少关卡才能跃上消费者的餐桌?6月19日,记者前往绵阳市涪城区,探寻一条家常鱼的“上市”路。
第一关:鱼苗繁育 每周定期检查苗种场环境
涪城区关帝镇大昊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一派繁忙。社长刘映钰亲自站在池塘边指挥,张起渔网,逐条筛选腹部已经膨大的雌性花鲢和白鲢,准备打催产针人工繁殖。他告诉记者,一条鱼究竟要打多少催产药物,是有严格剂量控制的,施药情况都会进行记录,以备水产部门查验。
水面是否有异物漂浮、池塘周边是否干净卫生、水质是否浑浊不清……绵阳市水产站的执法人员也忙着对育苗种场生产环境作例行检查。“鱼苗是非常小气的,如果苗种场生产环境不过关,鱼苗很容易染病,既可能对生产者造成损失,也带来食品质量的安全隐患。”绵阳市水产站副站长陈显友透露,为了从源头上把控好水产品质量关,对专业开发、养殖鱼苗的合作社和基地,每周他们都进行一次这样的例行检查。
第二关:成鱼养殖 线上线下双重检查比对
“购买这批饲料和鱼药的票据请出示一下。”检查完大昊专业合作社后,水产行政执法人员随即赶往二三十公里外的金峰镇莲花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莲花合作社主要进行成鱼养殖。“这个环节,最关键的是要对投放品进行管理。”省水产局质检处副处长刘敏一边介绍,一边详细核对各种票据上的销售信息与仓库内物资的匹配情况。执法人员首先对包装上的生产厂家名字进行登记,随后再仔细查看这些物资是否过期、变质,并打开包装查验其中是否含有违法添加剂。
尽管实地查看已够细致,可这并不代表就过关了。
涪城区水产站站长文圣春在合作社的办公室内又打开一台电脑,登录一个名为“涪城区水产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后台,点击“莲花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饲料和药物的购买资料、投放次数、投放地点、投放人等信息全部一目了然。文圣春将票据信息、实地查看情况与网上信息做了认真比对,确认三者信息一致之后,检查才算告一段落。
“今年5月1日,我们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线上水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区内每个水产养殖者每天都要上网更新他们当日的生产信息,我们也会随时查看更新情况,保证每一条鱼都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成长日记。”文圣春说,有了这个系统,产品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可以对养殖环节进行追溯。
第三关:市场销售 有“身份证”才能卖
“这些鱼即使养大了,也不是说卖就能卖,每条鱼卖出之前必须要有张‘身份证’。”莲花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廖述高口中的“身份证”,实际是我省在绵阳试点的准出地证明,上面详细记载了每批鱼的产地、产品名、销售去向和数量。
要拿到这张证明并不容易。“每年,农业部和省水产局都会将省内各大水产基地的样品带入实验室进行抽查,一旦化验出现问题,100%查处,直到找出真正的肇事原因才能允许生产。”刘敏介绍,除此以外,各市、县也会自行组织力量,对国家和省上没有抽检到的水产基地样品进行检测。“哪怕有一丁点儿问题,准出地证明也无法出具。”
这张“身份证”上还有一块由电脑自动生成的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描,从水产基地批发的商家就可以看到追溯平台上关于这批鱼的所有信息。”刘敏透露。
不过,即使进入批发市场,也并非万事大吉了。
成都天华水产市场,每天三四点钟就开始忙碌热闹起来。从广西、江苏、湖北等地拉来的鱼“鱼贯而入”,上千商贩则在市场内挑鱼,用大车小车拉至分布全市的农贸市场。“这里‘垄断’着整个成都的花鲢、白鲢、草鱼、鲤鱼四大家常鱼的批发销售,市场内有大小批发商近200家,其年销售量在7-8万吨左右。”市场管理人员介绍。
为了把好最后一道食品安全关,市场内设了一间快速检测室。“每批进入市场的鱼都要随机抽取一条,从鱼身上取出5克至10克肉,然后采用相应有机溶剂,把水产品中的药残萃取出来,并经过打碎、溶解、浓缩、净化、分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得到检测结果。”市场管理人员介绍,最短半个小时,最长一个半小时,就可检查出鱼类中是否有孔雀石绿、氯霉素等药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