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升级精准护航四川粮食生产
□本报记者 蒋静 樊邦平
3月29日,正是春耕忙碌时节,但邻水县袁市镇盛世种植专合社却有条不紊的。“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盛世种植专合社负责人方智永的淡定,源自去年底他拿到了一笔贷款,有了资金保证,方智永有了底气。
早在2015年,四川就作为全国首批5个试点省份之一,启动开展调整完善农业农作物良种补贴(含花生和马铃薯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下简称“三项补贴”)政策试点,力求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从当年起,我省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将原农资综合补贴的20%,用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同时,充分利用政策补贴引导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政策实施近两年,创新“补贴”的效果如何?是否解决了种粮户的融资难题?是否精准保障了我省的粮食生产?春耕时节,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种粮户、专合社、相关部门和企业。
目标
利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举措
利用政策补贴,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引导发展农业保险
春耕扫描
打通绿色通道 种粮户融资不再难
在盛世种植专合社的田间地头,秧苗已经长出,农机直播的稻谷已经发芽。“多亏了去年底的这笔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今年还要争取一笔贷款,把大米加工厂搞起来,做长产业链,增加种粮的附加值。”方智永感慨地说道。
盛市专合社是当地颇具规模的种粮专合社,成立于2014年,流转土地4500余亩,每年运转需要资金450万元,尤其是春耕时节,更是用款高峰期。“起初两年,我们还能自筹资金应付,但去年便出现了资金短缺,因缺乏抵押和担保,银行爱莫能助,融资无门,我们一度急着直跺脚。”方智永告诉记者,好在去年底,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推出了“惠农担·粮易贷”产品,为合作社提供了担保等服务,这才敞开了他们的融资路。
“从提出申请到拿到贷款,仅用了3天时间,融资程序减少,较其它渠道,此次贷款的成本降低了六成。”方智永介绍说,此次贷款他共申请了100万元,分三批次发放,目前资金已到位了80%。
“以前种粮资金回笼,主要依靠粮食销售和政府补贴,相比这两个渠道,贷款来得更及时,”方智永认为,将部分针对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用于发展农业信贷担保,不仅能调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农村,还能提高种粮大户的融资量,降低融资成本,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背后解密
创新财政支农 农业担保激起金融活水
和盛世专合社一样,有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们,依托我省财政支农政策的创新,破解了融资难题。
长期以来,受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利润低等农业生产特性的影响,农业项目业主们常常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而无抵押,无担保,成本高的融资现实,又让农业融资困难重重。这两个难题,缚住了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手脚。
为了破解难题,2015年1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省财政厅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四川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金10亿元,通过将部分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为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政策性金融担保服务,解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们的融资难题。
“公司的成立,有效解决了传统担保触角难达乡村‘扩面难’的问题,更加彰显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四川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经理李云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在广汉和通江设立了办事处,与20多家银行达成合作,并已为500余户种粮大户担保贷款9千余万元,涉及种粮面积10余万亩,2017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担保力度,重点支持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
就在今年2月,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发布的、全国首个针对种粮农户的政策性涉农信贷担保产品——“惠农担·粮易贷”产品还入围了中国“三农”创新榜。该产品面向全省所有种粮农户、无需抵押物、可随用随借和分次还贷、利率最高上浮不超过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20%、每亩最高可贷1000元、每户最高可贷100万元。产品严格限制担保贷款的用途,要求必须用于与粮食生产经营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改进生产、引进新技术、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土地长期租赁、流动资金等方面。“让种粮农户贷得到款、贷得起款,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李云飞表示。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四川并未就此止步。3月7日,全省春耕生产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在岳池县召开,要求各地着力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
会议还明确,要大力扶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要认真落实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加大对规模化经营(服务)主体的扶持力度,充分运用土地确权颁证成果,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模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今年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去年提高5%。
保障升级
开展保费补贴 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等诸多风险,其中自然风险的影响尤为突出。为降低由此给农户带来的损失,保障农户生产积极性,我省充分利用政策补贴引导生产经营者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利用保险分散风险、防灾防损、分摊损失及损失补偿的职能,增强农业发展能力。“正是由于政策补贴不断加大力度,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有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广汉市粮食种植大户吴春认为,“政策补贴是很好的杠杆和桥梁,一方面引导生产者积极参保,一方面也引导更多保险公司参与到农业保险领域来。”
“今年预计三大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将和去年一样,在基本保额的基础上,参加一档更高的单位保险金额。”3月28日,省财政厅债务金融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我省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参与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的投保面积有望实现全覆盖。
2016年,为增强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户参保积极性,我省继续开展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其中全省性保费补贴品种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保险保费政府补助75%,参保农户负担25%。同时,为了进一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基本保额基础上,我省对三大粮食作物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增设一档更高的单位保险金额,供其自主选择保额投保。即投保的水稻和玉米单位保险金额,可选择400元/亩或700元/亩;小麦单位保险金额可选择300元/亩或600元/亩。
据统计,去年我省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参与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投保面积共计约130万亩,约占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67%;签单保费共计约2300万元,各级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约1700万元,为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在基本保障基础上额外提供风险保障约4亿元。
截至目前,我省共开展12个中央补贴品种保险,覆盖全部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好,实实在在增加了我们发展生产的信心。”3月29日,崇州市白头镇甘泉村的种粮大户叶志祥告诉记者,由于有了财政补贴,他们每亩仅需付出10多元的保费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2015年,由于遭遇七级大风,我家的作物受灾了。但通过报险,很快就得到了来自保险公司的赔付。这两年的保障标准更高了,政府考虑十分周到,我们十分欢迎。”
记者手记
指向供给侧补贴更精准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不管是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性担保,还是政策性保险,我们从中看到的都是党委政府对稳定生产的决心。从之前的直接补贴,到创新提供担保和保险补贴,以及贷款贴息、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多种补贴方式,我们看到的,是政策性补贴更加注重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从2015年起,我省全面开展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将农业 “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党委、政府科学引导,经营者信心十足,四川将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阔步迈进、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