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规划再提“渐进式”延迟退休 如何实施受关注

15.12.2022  12:1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中称,“十四五”期间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再次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虽然具体实施的时间表仍未确定,但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在第九部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的二十八条“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中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是既去年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以及今年初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重要文件之后,中央再次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关于延迟退休,国家一直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世界各国的主要做法来看,延迟退休做法各有特点,但延迟退休大趋势较为明显。从我国社会人口特点来看,人口寿命和整体健康程度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延迟退休奠定了基础。

  人社部官员曾公开表示,当前退休年龄总体偏低问题十分突出,与人均预期寿命不匹配。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70年未有调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

  延迟退休的另一个现实原因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中称,“十四五”期间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姚凯表示,从社会观念和服务配套现状来看,渐进式延迟退休比较稳健的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指逐步延长退休年龄。通过每年只延长几个月的退休时间,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过渡,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是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其中,弹性实施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官方多次公开表示,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强制退休制度,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必须强制退休,雇主有权利终止劳动者的工作。强制退休制度虽然便于统计和管理,但因为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不利于个体能力的发挥。

  弹性退休也是延迟退休方案制定过程中凝聚了较多共识的建议之一。比如实行领取养老金“早减晚增”计划,越延迟退休获取的养老金越多,从而给老年人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比如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外,再设定一个“延长退休”年龄,允许那些身体好、有意愿的群体再多干两年,退休金要比法定退休金稍高一些。

  姚凯认为,根据国际经验,具有一定弹性和选择性的延迟退休更具可操作性,未来方案细化可加以考虑。

  “对于教师、医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来看延迟退休具有较好的实施基础。延迟退休可以满足老有所为,通过财富创造和增加消费有利于未来进一步扩大内需。”姚凯说。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