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正孕育着大变革大转型——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

16.03.2017  22:34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以四川省为例,2016年四川省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39万人,占总人口的21.05%,比全国16.7%的平均数高出4.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净增60岁以上老年人口36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养老的压力十分严峻。
  供需失衡 老龄产业红利缺少释放通道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严峻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一方面,养老产业需求巨大。未来‘银发经济’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需求大,但是养老服务机构却普遍存在“吃不饱”的现象,盈余者寥寥,根本原因是因为市场不能提供有效供给。许多养老机构服务层次较低,养老产业结构单一,供给产品缺乏多样性;养老产品链发展滞后,相关制造商、供应商培育滞后、产品孵化能力不强;养老产业投资主体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呈现出“城乡二元化”“区域差异化”的特性,两极化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这种养老产业需求侧与供给侧失衡的状态,阻碍了老龄产业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群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益西达瓦介绍说,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60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和比重将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2016年四川全省有72家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882家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377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比例分别达59.55%和13.77%,医养结合服务量达92521万人(次),较三年前增长34.33%,老龄产业的巨大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改革发力 “银发经济”将成经济新动能
  益西达瓦告诉记者,老年人在养老需求方式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但目前四川省的养老服务仍主要以机构养老为主,在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多元化上存在明显欠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养老服务建设严重滞后,服务机构运营缺乏保障,养老机构经营风险较大,服务队伍文化素质低,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后备人员队伍跟不上,都成为体系建设的“痛点”。
  “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并非不可突破。”益西达瓦认为,当前中国养老服务正孕育着大变革和大转型,正在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关联化,健康化、医养化,普惠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只有通过有效的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才能在新常态下把握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律,探索养老产业新的增长模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实现幸福圆满的“老人梦”。(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