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支部+”打造成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
步入新河村,特色经济作物生机勃勃,整洁乡村公路蜿蜒山间,颇具特色洋房林立路旁,家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副生态宜居产业兴的幸福美丽新村唯美画卷呈现在眼前。
“这一切变化源于新河村党支部一班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持续探索推行‘党支部+’模式,不断抓实民生服务、产业培育等基础工作。”谈到新河村从贫困村到幸福美丽新村的蝶变,群乐乡党委书记屈富民感慨道。
“支部+党员干部”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群乐乡脱贫攻坚第一党总支副书记、新河村支部书记罗明武坦言,“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解决好干部‘思想贫困’和‘作风贫困’的问题。”
为此,村党支部以区委办公室挂包为契机,扎实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实现支部联建、党员联育、活动联抓,着力增强脱贫攻坚的凝聚力、战斗力;推行找一个增收渠道、教一门实用技术、解决一个实际困难的“三个一”帮扶机制和“一档一卡一日志”工作法,努力提升脱贫攻坚综合服务能力。
去年10月,村党支部创新“1融2带3一体”党建扶贫工作机制,联合邻近的南江村、石龙寺村组建了脱贫攻坚联合党总支。目前,3个村外加相邻的土城和茶坝镇药铺店、朱家营、三石4个村组团建成莲藕基地近4000亩,并实现基地建设、产品包装、销售推广“3个统一”。
村支部坚持干部管理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从管理方式和作风转变上入手,出实招见实效,先后建立完善《新河村发展规划(2015-2018年)》《群乐乡新河村减贫摘帽实施方案》《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党务村务公开办法》……
老党员罗明新感叹地说:“如今的新河村,低保由群众评定,贫困户由百姓评议,项目实施由群众监管,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支部+民生实事”
夯实脱贫攻坚发展基础
新河村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导致农村产业难以发展,老百姓守着金土地却抱不上“金娃娃”。
村支部一班人深知,要想彻底改变新河村贫穷落后面貌,就必须打破交通瓶颈、改变村容村貌,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作用和地的效能。
明确思路后,村支部积极主动与挂包单位对接、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9月,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这个边远小山村的宁静,改土整田、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相继启动。
截至目前,全村基本建成聚居点2个,聚居群众31户135人,改造危旧房30户113名;新建产业道路6.5公里、联户路4公里;整治山平塘5口、河道2公里,解决120户462人饮水安全问题;配置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小学、村“两委”阵地、村农家书屋和村文体设施、街道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排污管网、新河古塔保护、停车场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实现60%以上。
在建立完善村民自治公约的基础上,村支部组织全村31名党员作出公开承诺,带头抵制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推进健康文明新风加快形成,指导成立了村民宣讲队、健身队、舞蹈队,广泛举办歌舞联欢、技能比赛等文体活动……
致富带头人张锡中说:“新河的环境在变化,我们群众也在进步,懂技术善经营、热心村级事务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敢闯敢干立志走出贫穷魔咒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支部+产业培育”
提升脱贫攻坚基础保障
“陈思玖夫妇年过7旬,儿子瘫痪,孙女读书,靠传统种养业难以为继”“马宗平干活卖力致富愿望强烈,可帮扶发展规模种养殖业”“昨天给马俊明联系了,说愿意回乡发展,但项目选择是个难题”……在村支部一班人的“民情日记”里,新河村致贫的症结逐渐明晰:1829人中700余人外出务工,留下的是缺乏技术带头人,土地撂荒严重。
找准了症结,村支部一班人经过与村民代表多次讨论,为新河村开出“药方”:利用资源优势,回引创业成功人士,发展莲藕、果蔬、土猪、水产等,带领村民脱贫奔康。
2014年以来,村支部一班人回引在外创业成功人,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培育种养大户6户,规模种植莲藕420亩、果蔬400亩、果药300亩,建成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养殖场2个,164户农户38户贫困户直接受益。“每年村民可获土地流转金40万元,务工收入20万元以上。”村主任许勇说,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撂荒的土地“变了现”。
产业要强,村民要富。新河村在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上,兼顾业主、贫困户、总支三方利益,探索推出财政项目资金"532"(群众50%、业主30%、总支20%)贫困户入股分红办法。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试点推进企业化经营管理集体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通过“互联网+”,建成新河电商服务平台,依托淘宝和“裕博到家”电商平台,帮助村民代卖鸡蛋、腊肉、土鸡等农副产品,增加群众收入。
提起新河村的变化,贫困户罗帮映脸上满是喜悦:“如今土地流转有保底收入,在家门口上班有工资收入,集体经济还有股份分红收入,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