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强基础、扩格局”物理学院凝心聚力助推学校理科强基
一、精心筹划,明确学科建设的工作和目标
1.完善体制,强化管理
五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理工融合”、“前沿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研发并举”的协调发展格局。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政策措施导向,激发广大教师的动力,全院上下逐渐形成浓厚、宽松的学科建设氛围。学院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学院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理顺各方面关系,逐步建立了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及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政策不到位、不衔接、不配套、碎片化的问题。
现已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学院在承担全校大面积大学物理理论、实验以及本学院专业教学的同时,在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完善的学科管理体制,建设网上学习平台,努力打造理学专业特色,学院积极探索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2.夯实基础,引导创新
坚持“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导创新、突出能力”的原则,构建“2+2”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确定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共计152项实验项目。其中基础型实验33项;综合设计型实验42项;个性化型实验56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型实验项目21项。此外,实验室开设个性化实验,并举办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中。
3.狠抓机遇,迎接挑战
在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的背景下,学院的“物理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推进了理科优质资源的有机融合,优化了教育学科布局,从而不断强化学科优势。在机遇面前学院以一批示范性学科和实验室为代表,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学习。
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参评的“物理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在同类院校参评学科中排名不俗;“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物理实验中心于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2010年物理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2年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专业;2013年“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被评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二、强化科研,推动学院整体发展
1.加强合作,拓展领域
学院近年来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近三年来,就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项、横向项目5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总经费3000余万元。
2012成功申报了无损检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2013年学院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013年学院与日本广岛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教师互派、科研合作的协议;2013年11月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物理学院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教师培训、互派本科生培训的协议;先后与与绵阳长虹集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9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7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合作,成立实习实训基地。
2.整合资源,优化团队
学院努力打造具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加强对国家级、省级重点平台的建设
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规格的建设要求展开工作。通过持续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不断整合有效资源,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了铁路安全检测、强辐射源与微波系统、计算电磁学、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量子光学、宇宙线天体物理等优势研究方向,并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院努力打造自主创新、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目前主要科研团队包括:
——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材料研究团队
该团队与西南核物理研究院结成战略同盟,在西南交通大学建立“聚变科学模拟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主要进行三方面的研发,一是聚变理论与模拟实验平台,开展国际前沿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配合国内两个大装置开展实验,为相关实验的开展给出理论和模拟分析;二是聚变科学关键技术研发,与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建立合作实验室,研发磁约束聚变中的关键技术;三是建立液态锂回路及等离子体直线装置。
——铁路安全检测研究团队
近年来,该团队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6项,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18项,获得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专利22项(发明10项,实用新型1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1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80万元。该团队立足高速铁路应用需求,在铁路安全检测领域享有盛誉。
——强辐射源与高功率微波系统研究团队
累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授权10项(另有5项正在申请中),发表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70余篇,完成国防科技成果鉴定1项。“XXX技术研究”已被列入重点研究项目,十二五总经费可达3000万元,目前每年纵向科研经费已达800万元。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团队
国家级项目:973课题1项、NSFC重点项目3项、NSFC面上项目11项、863项目6项、博士点基金2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高达300多篇,半数以上被三大检索收录,并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
——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研究团队
建立的轻气炮、火炮、快速增压装置、大型多面顶压机、瞬态拉曼光谱系统等高温高压加载与诊断技术,在国内外独具特色,与同行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在物质结构、材料制备、地球科学等方向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近三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
——量子光电研究团队
近五年来,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作为课题组长单位主持一项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纵向经费达600多万元;在PRL、PRA、和PRB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该团队有望在量子物理、固态微波量子器件、及微纳光电子学等前沿研究课题中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
——宇宙线天体物理研究团队
该团队作为西藏羊八井宇宙观测站合作组(Tibet ASγ Collaboration和ARGO-YBJ Collaboration)的骨干成员,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广泛的影响,曾作为合作作者发表Science论文一篇,在PRL、 APJ 和PRD等重要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8项,目前已参与国家前瞻性科学战略规划项目LHAASO计划。
3.强化品牌,勇攀高峰
着力构建“项目—平台—团队—成果”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积极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努力打造立项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近3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学院构建了铁路安全检测、强辐射源与高功率微波系统、电磁场暨无线电物理、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量子光电、宇宙线天体物理多支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产品覆盖我国所有电气化铁路,创出交大光电品牌。
三、人才为本,着力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立项建设的根本使命,抓住学习贯彻学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契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理工渗透的办学理念,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创新本科教育模式。 以个性化、差异化、创新化培养为原则,按照“一个体系、两条主线、三个支撑、四项保障”的工作思路,实现分类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了“核心课程+个性化实验+联合培养+二课堂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中科院在应用物理专业开创“英才班”。开设以研究型和创新型项目为主体,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实验。为了让跟多的本科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热爱所学专业,学院将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使一批优秀学生得到了科研实践锻炼,并取得一定成果。近年来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中有20多名后续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3篇。
在学习之余,学院为学生搭建更宽阔的自我展示平台,建立了完善的“二课堂”体系,从综合事务管理、党建工作、学生班级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学生的文化活动等方方面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是以上工作的开展,使得学院本科生多年以来都得到了企业的青睐。连续三年保持了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全校排名前列。
二是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以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我校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召开研究生教育发展研讨会,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完善质量监控保障机制,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倡导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在交流中提高办学水平的理念,定期开展博士生论坛、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物理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和弗朗霍菲无损检测研究所、日本广岛大学理工学部、美国夏威夷大学物理系等国外多个相关院系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的联合办学和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派出1人次到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派出8人次研究生短期学术访问;多次派出学生赴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6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三是助力教师培养,促进综合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学院结合师德建设、师能提升、名师培养、管理服务、关爱教师五大行动计划,开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个人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每一个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确定培养目标、签订培养合同、明确考核指标。学院师生出访海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接待国、内外学者来院交流、进行科研合作已成常态。
积极组织老师、学生参加与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0多人次;参加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讨80余人次;邀请 美国 、 德国 、 日本 、 香港 等国外(地)专家、学者到本校进行学术交流10多人次,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到本校交流及访问60余次;出国访问和学习10多人次;多次送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合作科研、与国外专家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院教师在有关学术机构中任职人数逐年都有提高,目前有《 高压物理学报 》主编1人、编委1人,《 电波科学学报 》编委1人,《光电工程》编委1人;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人、委员1人,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委会委员1人,还有人担任中外科技期刊的审稿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另有多人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审专家,或者是博士点基金、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等的评审专家。
四、服务社会,展现责任担当
一直以来社会服务都是我院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延展,基于物理学科专业特色,我院师生以“服务基地”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以“企业”为机遇,积极探索院企合作新模式。
学院始终认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以及文化影响力。一方面在加大社会服务投入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拓展服务方式,进一步优服务结构,努力打造一支好服务、服务好的优良团队。学院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犀浦校区、九里校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志愿服务网络。已经建成志愿服务基地5个,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我院师生积极参与,用自身所学、依托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并多次获得当地社区和政府的一致好评。
五、党建为基,扎实推进学院综合发展
物理学院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我院严格落实支部例会制度,发挥党组织生活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作用。其次,坚持支部学习制度,学院定期对全体党员进行组织学习,加强思想教育,并根据实际工作不定期召开全体党员研讨会,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和要求。
完善体制,规范党员发展管理。 学院注重党建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历来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更加规范、高效的完成学院学生党建的各项工作,学院成立学生党建工作室。定期召开党员“先锋工程”系列党务培训活动。
夯实基础,积极创建先进型基层党组织。 学院党委为了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创建先进型党组织。各学生党支部坚持每两周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关注社会时事,对社会、政治热点进行充分讨论,提高了学生党员关注国家、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每年度评选出特色党支部,树立特色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拓展宣传渠道,运用微信等新媒体 。在新形势下,我院党委积极拓展宣传渠道,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利用微信新媒体开展党务工作的宣传。将国家时政、学校、学院党务工作内容与主要精神及时进行发布,更好地使得党务宣传覆盖到全院师生。
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学生党员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学院党委以“十八大”、“两会”精神为主题,认真组织学生党支部筹划适合支部党员开展的活动。各学生党支部积极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全面准确的学习和领会了“十八大”、“两会”精神,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十八大”、“两会”召开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回顾学校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物理学院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不断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党群建设工作等方面取得成绩,学院会继续助力学校“理科强基”的学科行动计划,集全院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求真务实,推动学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