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文章:蓝天上的大学
2月初的一天,早上7点,有雨雾,奇寒,四川广汉机场旁的中飞院广汉分院宿舍区号声响起,20分钟后师生们集体早餐,随即开赴机场,装容统一如仪仗方队。22架教练机随即次第腾空而起,直指苍穹……这只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飞行大队的普通一天。
在中国民航业内,成立于1956年9月的中飞院,是名副其实的“办学规模最大、办学能力最强”,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民航黄埔”。她以一所学校之力支撑起一个行业,以飞翔的姿态行进在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宏图上。
学员整装待发
责任:激励民航强国信念
中飞院党委副书记陈大伙经常讲起这个故事:在北京参加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间隙,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特别改变行程,在美国驻华大使陪同下首先到访校本部坐落在四川广汉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让外界很诧异。
其实,斯诺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在他到达中国之前一个月,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斥资4亿多元人民币,购买了美国赛斯纳公司的6架CJ-1喷气式飞机作为学院的高级教练机。当时,这是全球飞行院校的一个纪录:选用喷气式飞机作为培养民航飞行员的高级教练机,数量最多。
在斯诺看来,这证明了一点: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并且会越来越繁荣。于是,他来到中飞院,因为他想从这所学院去揣摩、体会中国民航业和中国经济勃发的未来。
在高校任教已过30个年头的中飞院党委书记陈布科表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能吸引美国财长专程到访,根本原因是中国整体国力上升,也因为中飞院在世界民航飞行教育领域的实力。“现在中国民航的飞行员85%以上是我们学院培养的。”陈布科介绍。现在,我国九成以上的机长是从中飞院走出去的,学院还培养了大量空乘、地勤等专业人才,为中国民航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建设民航强国的提速、提质、增效阶段,全国飞行起降架次将突破1310万,民用运输机场将超过244个,中飞院正与中国民航一道高速发展。2014年底,新型国产支线飞机ARJ21-700正式获得型号合格证,首席试飞员、中飞院毕业生赵鹏道出了全体学员的心声:“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是国家、民族和责任的召唤。”
严格:托起学员飞行双翼
父亲是飞行员,赵丝雨因喜欢便继承父业报考了中飞院,成为目前学校在籍的13名女飞行学员之一。说起3年学习,已经完成基础课、飞行了93小时的她最大感受就是“严”。
中飞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学院的校园、管理、教学随处可以看到人民军队的传统。在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身着笔挺制服、三人成列、五人成行、身高一米七五以上、英俊挺拔的飞行学生。再热的盛夏、再冷的严冬,教员学生无一例外穿制服、打领带、雪白袜子配皮鞋,衬衣纽扣、西裤皮带等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
更特别的是:在中飞院,早上起床,上下课,晚上歇灯休息都要吹军号,军号声几十年没有中断过。虽有争论,但中飞院党委坚持了这一仪式传统:军号声就是告诉师生,学校曾是一所纪律严明的部队院校,“严”字当头的育人理念必须坚持发扬。
严师出高徒。而在高徒们的心里、口中,严师们有另一个名号——“师父”。这也许是中国高校里对教师最动人的称谓。一代又一代中飞院人就是用这“严”,用代代相传的“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托起了一对又一对稳健的飞翔之翼。
飞行学员郑延安遭遇飞行训练瓶颈,不管每天怎么认真准备,一上天总是飞不好。这一切,“师父”李海龙看在眼里。
一次午休时,李海龙把延安叫到寝室“喝茶”。一壶滚烫的沸水倒入杯中,在沸水的激荡下,杯中的茶叶慢慢舒展,散发出幽香。师父一次次地冲倒沸水,杯中茶叶逐步完全舒展,茶香扑面而来。
“人生就像这杯中的茶叶,沸水就是你这一生所要面对的苦难,被沸水冲泡,茶就飘香;飞行也是如此,你战胜了困难,你就坚强。”师父点破了窗户纸,延安回味着茶香,突破了瓶颈。
“一个优秀飞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精湛的技术,还要交给学生做人之道、处事之道。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配被学生尊为‘师父’。”关立欣校长说得直截了当。
中飞院的课堂
纪录:诞生于务实与担当
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飞院已拥有5个分院、5个训练机场、267架各型教练机,每天有100多架飞机在蓝天翱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规模最大的飞行院校。中飞院还有最老、最新两个纪录:最老纪录是“中国民航最长安全飞行纪录”,最新纪录是“直升机飞行培训质量最优”。
5个分院中,洛阳分院把这个“最老”纪录收入囊中:迄今安全飞行51年,保持着中国民航安全飞行的最高纪录,其间使用14种机型,飞行80多万小时,起降200多万架次,毕业结业飞行员8264名。放在全国所有生产行业,放在全世界民航业,这都是让人赞叹的“高龄”纪录。
这个纪录来之不易,多少年里,多少飞行教员和学员凭着娴熟的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规范的管理操作,长期的安全教育演练把纪录一点点拉长:
1973年,机场信号员发现降落飞机起落架未放下,立即打出红色信号弹,防止安全事故;1997年12月,起落架放不到位,飞行教员与指挥员密切配合,经4个小时处置后成功迫降;2014年,发动机空中停车,飞行员适时打开整机降落伞安全着陆,人员毫发无损,飞机轻微受损。
这些故事增加了“最老纪录”的传奇色彩,曾处置过飞行险情的洛阳分院安全监管训练部主任熊良健言语里满是务实:“纪录都是动态的,安全工作没有别的,就是靠‘务实’。平时训练狠抓安全教育,所有环节严格规范操作,只有务实,安全才有保障。”
新津分院是中飞院唯一开设了直升机培训的分院。即便在自有直升机数量不足,国家规定的培训费用只有市场学费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分院仍然科学保障训练时长,多方寻找资源,创下“国内直升机培训飞行时间最长、质量最优机构”的“最新纪录”,并全力保障完成警航、海事救捞局等国家重点部门和企业的直升机培训任务。
“在开放低空、通航发展的大趋势下,条件再苦再难,我们必须要有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直升机人才的定力担当!”新津分院书记罗亚光说出的,其实是一代代中飞院人的心里话。
正是务实的态度、担当的气质、坚定的责任感、“严”字当头的精神,使得中飞院培养出中国民航业85%以上的飞行员、90%以上的机长、一批批王牌民航试飞员、校飞员、空管员、机务师、空乘服务员,支撑起我国民航的飞翔。
这样的飞翔,正引导着中国从民航大国进入民航强国的航线。
(本报记者 刘伟 练玉春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