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身房”遇挫之际,“互联网+太极拳馆”的模式新鲜出炉
一些想要用互联网来改变传统健身房业态的应用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已经有新闻说一些健身房拒绝已经购买了小熊快跑、全城热炼等服务次数的人按次来使用他们的场地,而必须遵循场地的包月或者包年模式。只花一点点钱可以使用全城不限地点的场地,甚至是随意指定私教来给自己上课——这当然是很多用户都向往的方式。然而因为健身场所的抵制,使得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实现。
跟注重器械锻炼的健身房相比,太极拳也被我们看作是一种类似的体育锻炼方式,就像是游泳馆、羽毛球馆一样,也涉及到场馆和教练这两方面的资源。然而,他们在注意到有这种风险的情况下,还是毅然决然地切入了这一领域。太极拳的“互联网+”和传统的健身项目相比,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尽管在昨天下午微派空间举行的发布会上,创始人和一些过来捧场的太极宗师始终愿意说他们自己是一项医疗服务,而不是健身运动,但是我依然无法这样认为。这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定义。这样的定义是很重要的,因为太极拳馆的主要目标人群并不是年轻人,而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术后康复者。虽然他们并没有明确地建立自己的服务和包括肿瘤在内的某些绝症之间的必然关联,但是却给出了强烈的暗示。基于这是很可能违反《广告法》的行为,所有人在讲解时都是小心翼翼的。
全国太极拳馆大约有千余所,这款叫做“太极疗”的产品目前签约场馆是 81 家,其中的教练有 490 余人,服务的客户已有 4 万人次。用户通过微信服务号“wetaiji 微太极”可以预约场地,填写个人资料时要提供运动障碍、疾病史、手术及放化疗情况。
这回发布会并不仅仅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发布,同时还兼顾一个“中华太极康复协会”的启动仪式。这种类似半官方性质的机构,有着来自地方政府的,强烈的招商引资的愿望。在太极疗项目发布会上,太极拳运动形成特色的河南焦作温县大小领导悉数到场。如果太极拳能够进一步的发展,产生经济效益,那么作为太极之乡的温县,自然可以输出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当地体验最正宗的太极疗法,对当地的旅游业和其他形式的就业都会有很大帮助。
太极疗产品的推手是王西安,这是陈氏太极拳的第 19 代传人,同时也传授过马云和李连杰一些太极招数。马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过太极的作用,包括在之前动点详细报道过的乡村教师奖发布会中,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提到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是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合。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曾经这样评价:“马云跟我练(太极)的方式不一样,他注重于从用嘴巴和用思想练,但是我们比较注重用身体练。太极本身是把太极思想和身体的一种结合。佛教里面说的修行佛教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顿悟,突然感悟到什么东西,马上就成佛了。另一种叫静悟,你要慢慢地去修行。像马云可能已经修行了好几辈子了,所以他天性就可以直接进入顿悟,天马行空,云里雾里。”
王西安与马云、李连杰一起创造了“太极禅”品牌,这是一个针对高端人群的太极文化衍生品,因为现在全国的富豪只有那么几位,市场不够分,而且富豪当中能够吸收理论的也并非绝大多数,所以市场还是比较小众。这一回如果能够把太极包装为一种医疗康复的手段,那么全国无以计数的病人群体,将会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包括陈式太极拳在内,中国的一些相关工作者都希望能够让太极拳更加的接近一门科学。在 2006 年到 2011 年的 5 年之间,国外论文有 331 篇涉及太极拳康复疗法,其中 98 篇与临床医学有关。人们仍在推进太极拳对具体某种疾病的治疗功效的进一步关联性的验证,但是要想做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真的要按照医疗来计的话,太极毕竟和中医药同属于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如何能够融进现代医学体系和现代人的认知是一个难题。就算是屠呦呦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都无法掩盖中医在故土受到人们大规模质疑,和“西医”艰难地争抢话语权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依然认为太极还是一种健身手段,把它和健身房、游泳池、乒乓球馆等等放到一起来比较。
而这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针对年轻人的体育锻炼场所,都是以场地为中心,所以要想颠覆场地的商业模式并不容易,会很轻易地遭到抵制。而这一次的太极疗则是由太极拳协会内部进行组织,是由这帮老人们主动选择触网。这样改革的阻力就会小很多。只要有自身改革的意愿,加上正确的人来引导他们,可能他们会有后发优势,在实际互联网化方面,给其他的一些体育运动场馆创造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