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生态建设契机 促西昌健康发展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谭兴 谢志奇)西昌——这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四川省第2位、西部第8位、全国州盟首府第1位的美丽城市,近十年来犹如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迅速崛起为举世瞩目的明星城市。在经济腾飞的同时,西昌更是关注民生、关注生态建设,邛海湿地1至6期恢复工程完美收官。带着对西昌已取得成绩的种种好奇,更是想探究西昌下一步发展的路径,记者近日专访了西昌市委书记李俊。
由于正值西昌市两会召开期间,李俊书记在参加完上午的分组讨论会后,时间已接近中午,匆匆赶回办公室的李俊没有休息,而是直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西昌市委书记李俊)
(记者):目前,全国上下正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问李书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结合西昌实际,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在新的一年,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西昌,通过那些路径来实现。我们要锤炼一支什么样的干部队伍,来带领全市75万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俊书记接受四川在线记者专访)
(李书记):西昌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特殊时期,西昌的发展除了有经济的高速发展、民生的持续改善外,更要有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城乡居民的基本素质。中央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规范、引领城乡居民基本行为的基本要求。西昌市在经济、社会跃升到一定平台后,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这也对城乡居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西昌市委必须大力加强的基础工作。西昌市从2014年便开始谋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昌的落地生根,基本的做法是通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抓手,进一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此西昌市委创新了很多的措施和手段来具体落实。
首先通过“小手牵大手”、“一加六”的宣传方式,让一个学生带动六个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达到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都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认知认同,强化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这一活动效果非常明显,有效地提升城乡居民的基本素质。
其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的基础细胞单位,所有街道推行“街长制”,每5至10户推举一个“街长”,通过“街长”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到每个人。西昌市委认为,好的理念必须落地才能生根,所以西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严格要求从基础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另外,西昌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西昌精神”,即“忠诚敬业、智慧创新、务实协调、激情卓越”。“西昌精神”的内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西昌党政干部的要求。近年来,西昌取得跨越式发展,西昌的各级领导干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加二”、“白加黑” 成为西昌市干部们的工作常态,这也成就了西昌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记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和国内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一新常态下,首先西昌如何进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到保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协调发展?其次如何做到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的完美结合?
(李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适应新常态必须要“调结构、转方式”。改变以往按部就班、习惯成自然的发展方式,对落后的重污染传统产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转型甚至关闭。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这个决心很难下,更会面临很多社会风险,有些产业链条也会受到影响。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带来就业方式、就业岗位的变化,但这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必须要迈过的关键一步,迈过去就会进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但如果迈不过去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风险与问题。
新常态下西昌会迎来新机遇。近年来,西昌自觉不自觉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也顺应了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与国家大的政策方向相吻合。西昌主要的资源是“绿水青山”,已经积累的生态发展基础,为西昌产业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西昌目前实施的垃圾发电、医疗卫生垃圾的处理、废旧建材的利用、风电的发展等等项目为今后产业升级打下了基础,也蕴含着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西昌在新常态也会有更新的作为。通过近几年不断的推进,西昌已经建成了不少城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从无到有、逐步成型,2万亩湿地也已逐步建成,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这些都为西昌在下一步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中占得了先机。
(记者):我们注意到,投入40个亿打造的西昌邛海国际湿地已于近日完美收官,建成后的邛海湿地,具有那些特点和功能?西昌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今后将如何进一步夯实旅游基础,丰富旅游内涵,放大旅游效能?
(李书记):曾经有人问过,花费40亿打造邛海湿地值不值?对于这个疑问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核算这值不值的问题。首先国家、省、州都对湿地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资金上的支持。其次因为要开展湿地建设,拆迁了周边近9000户、38000人,实现了对邛海的永久保护,彻底解决了邛海水污染的问题。再次因为湿地的建设改善了西昌的城乡环境,提升了西昌的城市品牌,大大增加了西昌的城市附加值。从经济投入的角度分析,现在开始对湿地进行保护性建设,比将来保护更好,现在的投入会远比10年、20年后的投入少得多。
(邛海湿地一角 摄影 西昌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杨军)
湿地建设是一个逐步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从开始的园林化模式,逐步转变为更加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湿地从1期到6期都具有明显不同的风格,规模更是逐步扩大。尝试性的1期湿地公园,为今后大规模的保护湿地积累了经验;2期开始便推行了大规模的推进原生态保护,采取了土方就地处理、就地成景;3期加进了供排水系统、科普教育基地等基础设施;4期充分展现了“显山露水、突出生态、田园风光”的特色;5期“梦寻花海”让游客坐船观花,观赏原生态的各类花木;6期 “梦回田园”反映的是田园风光,主要种植了各类中药材、茉莉花、蓝莓等等农产品。总之,邛海湿地从1期到6期逐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也更加符合湿地保护与建设的初衷。作为稀缺性的资源,西昌将对湿地实行严格的保护,同时对人类活动区域进行必要的限制,大量的空间留给鸟类、鱼类及植物的自由生长与繁育,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生态财富。
(邛海湿地一角)
刚刚完美收官的5、6期,除了能为游客提供游玩的场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用外,更是通过其种植的花木、中药材等为自身提供了造血的机能,这无疑也为其他地区的湿地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记者):据悉:2015年西昌为生态建设年,生态建设有那些内涵,如何来高效有序推进
(李书记):从2007年开始西昌每年都要推出一个主题,这也是西昌的创举。主题年的概念就是针对每一个发展的特殊阶段和特殊历史时期,集中财力来办大事,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每年解决一个问题。
(美丽西昌的蓝天、白云)
生态建设年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具体就是从维护广大群众切实利益出发,着力解决影响突出的环境问题,西昌市明确了在2015生态建设年计划实施的“十大环保重点工程”。即: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增绿工程、邛海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城乡垃圾资源化能力提升工程、生态人居建设工程、环保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实施这“十大重点工程”,西昌必将会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年建设的好,但如果没有保持,也许就会出现下滑。西昌市在2014年关停了新钢业,2015年将继续关停一批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落后产业。尽管关停这些落后的产能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既然选择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这条道路,西昌将坚定的走下去。
(本网记者向李俊书记介绍四川在线情况)
结束了对李俊书记的采访,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在西昌市民享受着碧水蓝天的同时,更会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丰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