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丽古村”候选村落: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村民唱山歌
迤沙拉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有六百余年历史,该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南端,距镇政府8公里,西与白拉古村毗邻,南与平地村毗邻,北与大龙潭乡接壤,东与凉山州会理县绿水乡隔江(金沙江)相望,108国道和成昆铁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村内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摄氏22度。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该村辖七个村民组,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总户数603户,居住人口2193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6%,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村寨。2005年被中国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被评为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2014年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彝族为古代氐族后裔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长子昌意“降居若水”,次子青阳“降居江水”、若水江水即当今的雅砻江和金沙江。地处金沙江边的迤沙拉“里颇”彝族就是其中之一。据《西南彝志》记载,其始祖叫阿普都木。“里颇”是定居比较早的一个世居少数民族。迤沙拉是四川最大的“里颇”村寨。“里颇”人说彝语中的中部方言,“里颇”文字现已失传。迤沙拉人属于彝族中的“里颇”支系,始祖是阿普都木,因战乱自中原一带而迁移至此地生存繁衍。有600年以上的居住历史。逐步发展形成现在的603户,2193人的规模。迤沙拉村有保留完整清代建筑。有起家大院、毛家大院、纳家大院等,具有较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迤沙拉村少女服饰
迤沙拉彝族服饰多为手工制做,颜色鲜艳多彩、做工精细。“扣花帽”尤具特色,一般是少女和已婚未生育的少妇佩戴。“扣花帽”面料一般用青色、黑色、蓝色等几种布料,用各种花线绣花、挑苑、滚边,配以银饰及彩色飘带、缀珠等。从侧面看像一孔雀静卧在地面。中年、老年妇女则用帕裹头,叫“包头”。她们还喜欢佩戴耳环、项链,系花边围腰,穿圆口绣花鞋。
史上三国蜀丞相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指的就是迤沙拉一带,诸葛亮营古迹现存于离迤沙拉十公里的方山。
南方古丝绸之路经会理过金沙江拉鮓渡口,经迤沙拉到云南,进入缅甸。唐代起此古道上设有驿站,其中一处就在迤沙拉。
迤沙拉村谈经古乐
迤沙拉曾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必经之地,至今这段20余公里的公路还在使用,且保留完整。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曾对该村民风民俗、地理地貌、民族风情进行重点考察,认为该村建筑文化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加强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村传承的谈经古乐是少数民族艺苑的一朵奇葩。谈经古乐具有灵活性强,轻柔细腻、悦耳愉心的特点。目前,迤沙拉谈经古乐演出队在攀枝花及周边地区逐渐活跃。已能演奏30余首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