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楼继伟重磅发声: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而不能倒!信用债应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
原标题:刷屏!楼继伟重磅发声: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而不能倒!信用债应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
导读:今天(12月20日)上午,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深圳先行示范区首届金融峰会”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发表重磅讲话。
他直指债券市场的问题很多,他认为信用债应全部退出。他表示,要加快促进解决债券市场的问题,不然会是下一个风险集中的爆发点。
同时他指出,要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而不能倒,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做出平衡,防止赢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统性风险隐患。
此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建军等嘉宾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楼继伟:信用债应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
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而不能倒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不仅分享了他对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看法,还直指债券市场、数据金融平台等问题。
以下为要点梳理:
1、去杠杆治理乱象的方向不能动摇。目前,我国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唯一的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正在考虑有序退出。我再强调是考虑有序退出,不能说立即就退,而是必须逐步退。这样宏观杠杆率可以稳住并逐步下降。
2、混业经营不是方向,要向分业转型。与分业经营相比,直观上看,混业经营有利于节约经营成本,但也容易蕴藏和传递风险,导致金融风险问题愈演愈烈,对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系统性风险。同时混业经营要真正控制住风险传染,要求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为精细的网格化管控,它们的说法多了,什么功能性的等等,反正是精细的网格化管控。进行更为严格的合规监管,不仅难度较大,甚至需要深入到金融业经营的内部,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综合考虑混业经营规范运营后,从金融机构微观角度看并不一定节约经营成本;从治理乱象和采取的措施看,是在削弱混业,要进一步向分业转型;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金融业分业经营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3、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短板。
今年以来,债券违规违约的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大型国企违约事件更是影响相关地区国企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简单讲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市场分割,发行和监管不统一,发行的审查有证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多头管理,特别是银行间市场早已不是银行间融通资金的定位,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都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上市债券,包括中期票据。
其次,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分割,同债不同价,同一种债务、同一种债券不同价,这种风格状态会导致为争取市场份额而放松标准。去年7月份,央行和证监会决定同意两个基础设施间互联互通合作,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建议尽快落地,不能再隔绝了。
还有,银行间市场的债券多为银行大量持有,银行既承销又持有,市场流通性差,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商业银行受损,会触发系统性风险的。
4、债券市场的问题很多,解决的基础条件是:发行标准、交易流通、监管机制的统一,按照证券法,市场应是交易所市场,监管机构应当是证监会,银行间市场回归同业拆借市场的本位,信用债应当全部退出,利率债(我指的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可在两个市场同时交易,结算要打通,既方便银行间抵押融资,又促成两个市场同债同价。基础性的问题解决之后,债券市场改革的内容还很多,要目标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不然会是下一个风险集中的爆发点。
5、要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而不能倒。有的专家已经指出,这些数据金融平台的资本加杠杆,他的供贷的份额小,以至于风险留存不足,To C和To B的比例不当,数据所有权问题等等,这些我都不做评论,如果有需要解决的话,可以定出规范。
6、如果单一数据金融平台占有的市场份额过大,它扒出来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它的风险评估模型出现偏差,会导致大量的信贷坏账,例如某平台短短几年已同数十家银行合作,形成数万亿贷款。
7、可以限制与单一平台合作的银行数量,比如说不得超过十家或十五家,同时按同样的条件,让多家平台做类似业务,形成竞争,蚂蚁金服可以做、京东白条也可以做,大家同样的监管。这样有比较、也便于监管,并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做出平衡。
8、服务的平台如果服务上百家银行,他的效率最高,但是风险最大,我们不得不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做出平衡,防止赢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统性风险隐患。正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所要求的,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9、对某数据金融平台的约谈和暂停上市,实际上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于事前、事中,这是核心点。如果系统性风险已经爆发,政府不得不去救,那么纳税人恐会损失。
10、系统性风险处理要以纳税人利益为上。按照目前的制度安排,人民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但显然没有做到防范于事前、事中。 要以纳税人利益为上,选择一个破产重组方案,尽量追回贪污、挪用(坏账损失很可能是洗钱)并追责,把纳税人当期损失减为最小,被转企业应当留有国家股权,可为可转优先股,以便在经营好转时变现退出。
以下是发言全文:
今年9月1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列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点内容之一。提出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并兼顾发展与安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4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是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资本在五大要素之中,就此我谈几点意见,或者说是体会。
这里讲的资本市场是广义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债券、信贷,还包括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及财金关系。
第一,金融乱象对国内大循环的危害。
2016年前短短数年,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严重的混乱。
大型商业银行均控有保险公司,也纷纷开办证券公司,办有理财业务,并利用网点优势销售关联甚至其他机构的保险和资管产品,还入局PE和VC行业;保险公司热衷于控制商业银行,某些治理结构不良的保险公司更是借此,为其循环注资、庞氏融资提供便利。商业银行绕过拨备覆盖率、风险准备计提以及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将大量资金出表,开展委外业务,通过“通道”、“资金池”的方式形成“银行的影子”,进一步放大了相关行业杠杆水平,积聚了风险;P2P泛滥,风险事件频发。银行同业拆借早已不是头寸调剂,拆借的范围也超出了同业。
实体经济没有足够的收益,资金被抽入金融行业,高杠杆、高风险、高利润运营,金融行业的利润,比其他所有行业的利润总合都多,带动实体经济利率大幅抬升,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严重影响双循环发展,特别是国内大循环。
第二,金融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杠杆”,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在此之后,开始治理金融乱象。
首先是加强风险隔离,清理证券公司“资金池”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子公司化,银行资金不得再做股权投资;保险公司“保险姓保”,压缩“万能险”业务,对控制银行做循环注资行为进行清理;证券公司以经纪和投行业务为主业,对所办的基金公司风险隔离;证券基金管理不同类型基金,要严格风险和利益隔离,严禁高利刚兑性债权类资产;PE和VC公司管理的基金开始备案,并同“资金池”切断,防止在所管理的基金之间操纵收益,这有助于投资人识别关联风险;P2P已全部清零,宏观杠杆率高位趋稳,市场利率稳中有降。变化是可喜的。
第三,去杠杆,治理乱象的方向不能动摇。
今年以来,宏观杠杆率再次提高,大约比去年底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到260%以上,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变化。
今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我国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严重的衰退。作为应对措施,我国和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阶段性的杠杆率高企。目前我国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正在考虑有序退出。宏观杠杆率应稳住,并逐步下降。
一是,治理金融乱象虽取得重大成果,但远未成功,“资金池”清理、资产净值化、取消刚兑、高风险机构的排查清理、金融基础设施紊乱等现象,还要继续整治。
二是,美国、欧洲等主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外溢性明显,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加大,而我国正加大金融开放,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第四,混业经营不是方向,要向分业转型。
与分业经营相比,直观上混业经营有利于节约经营成本,但也更容易蕴藏和传递风险,导致金融风险问题愈演愈烈,对国民经济带来了较大系统性风险。
同时,混业经营要真正控制住风险传染,要求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为精细的网格化管控,进行更为严格的合规监管,不仅难度较大,甚至需要深入到金融业经营的内部,大幅增加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
综合考虑,混业经营规范运行之后,从金融机构微观角度看并不一定节约经营成本。从治理乱象所采取的措施看,是在削弱混业,要进一步向分业转型。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看,金融业分业经营,能够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五,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短板。
2015年股票市场经历了大股灾,在此之后,股票市场的改革加快。科创板注册制、净值型证券基金、强化退市制度、规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加大股票欺诈处罚力度等措施相继出台,当然需要改革的内容还有很多。相比较而言,债券市场改革已经落后。
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大型国企违约事件更是影响相关地区国企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市场分割,发行和监管不统一。发行的审查有证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多头管理。特别是银行间市场早已不是银行间融通资金的定位,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都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上市债券,包括中期票据。
其次,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分割,同债不同价。这种分割状态,会导致为争取市场份额而放松标准。7月份,央行和证监会决定同意两个市场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这是可喜的变化,建议尽快落地。
还有,银行间市场债券多为银行大量持有,商业银行既承销又持有,市场流通性差,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商业银行受损。债券市场的问题还有很多,解决的基础性条件是发行标准、交易流通、监管机制的统一。按照《证券法》,市场应是交易所市场,监管机构应是证监会。银行间市场回归同业拆借市场的本位,信用债应全部退出,利率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可在两个市场同时交易,结算要打通,既方便银行间抵押融资,又促成两个市场同债同价。基础性的问题解决后,债券市场改革的内容还有很多,要问题和目标导向加快推进,不然会是下一个风险集中爆发点。
第六,要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而不能倒。
数据金融平台在我国发展很快,有相当的积极作用,主要是根据搜集的数据分析借款方的风险特征,提供给贷款银行,帮助其获客和做出风险评估。这有利于补充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服务能力。但也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有的专家已指出平台资本加杠杆,共贷份额小以致于风险留存不足,2C和2B的比例不当,数据所有权问题等,如果需要解决可以定出规范。
另一个重要的风险是,如果单一数据金融平台占有的市场份额过大,它“爬”出的数据真实性,以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偏差,会导致大量的信贷坏账。
例如,某平台短短几年已同数十家银行合作,形成数万亿贷款。可以限制与单一平台合作的银行数量,比如不超10~15家。
同时,按同样条件让多家平台做类似业务,形成竞争。有比较也便于监管,并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做出平衡,防止赢者通吃“大而不能倒”,埋下系统性风险隐患。正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求的,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第七,宏观审慎监管要面向事前、事中。
最近对某数据金融平台约谈和暂停上市,实际上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于事前、事中,这是核心点,如果系统性风险已经爆发,政府不得不救,则纳税人恐会损失。这方面国际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履行宏观审慎管理的是“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由财长做主席,成员是各监管机构,委员会定期开会,分析各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决策之后,由该领域监管机构“排雷”,并向委员会报告。在财政部设有专门的团队,汇集各监管机构信息和市场变化,用模型辅助分析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交由委员会讨论。通过这种办法把系统性风险止于事前、事中。财长做主席的原因,是其更适于代表纳税人的利益,保护纳税人是其职责之所在。
我国缺乏将多领域风险集中分析,解决在事前、事中的机制。
第八,系统性风险处理要以纳税人利益为上。
按目前的制度性安排,人民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但显然没有做到防范于事前、事中。
例如据公开报道包商银行破产案,再贷款和存保基金投入了1700亿元用于救助。实际上是冲减了应上交中央财政的“铸币税”。通俗地说,发钞产生“铸币税”,实际上不准确。
财务分析上是,只要央行资产负债表存在,资产方收益必须大于负债方成本,其差额就是“铸币税”。它在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时增加,在紧缩时减少,但总是存在。在其中扣除央行预算支出,净“铸币税”应交中央财政,统一编入预算,交全国人大批准,并将全部预算向社会公开。1700亿再贷款如果损失,就会冲减资产方收益,纳税人受损。因此,央行是最后贷款人,并不是最后损失承担人。
要以纳税人利益为上,选择一个破产重组方案,尽量追回贪污、挪用、坏账损失,并追责,把纳税人当期损失减为最小,被救机构应当留有国家股权,可为可转优先股,以便在经营转好时变现退出。但无论如何再贷款本利可能难以全部收回,纳税人受损,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赤字。包商银行在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核心问题上早就存在严重问题,视而不管,风险爆发。
因此,把问题止于事前、事中最为重要。我是明确反对“赤字货币化”的,即财政赤字通过向央行透支或向央行直接发债加以弥补。但是用再贷款救助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损失冲减应交由中央财政的利润,造成财政赤字扩大,成为“货币赤字化”,我更加反对。后者操作不透明,缺少全国人大和社会监督,隐含道德风险。其实恒丰银行破产重组的情况也类似,纳税人负担了当期损失,唯一的希望是新进入的国有股权今后有较好收益。在继续去杠杆,处理潜在风险过程中,类似的情况还可能发生,不得不提出来,请大家注意。
以上是资本市场八个方面问题的思考,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供大家特别是政府部门参考,助推问题解决,使资本市场发展更为健康高效,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尚福林:资本市场需更好发挥将储蓄转化为资本的能力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就新发展格局下的资本市场发展,谈3点体会并且提出多个建议。
以下为要点梳理:
1、需要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将储蓄转化为资本的能力。我国储蓄率长期处于高位,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国内循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实体经济潜能,重要一环就是要增加自身资本积累。
2、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跨越1万美元关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资本市场在居民财富积累和再分配中的潜力十分巨大。要让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到经济转型升级、企业成长发展中释放的红利,增加财产性收入。
3、需要资本市场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和促进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创新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4、需要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一是提高金融资产定价有效性。二是完善市场筛选机制。促进市场公平良性竞争,通过持续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机制安排,淘汰低效供给,出清落后产能,实现市场机制的自我运行调节。三是与国际资本更有效对接,最终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水平。
5、注册制改革是市场化改革,核心是信息披露,关键是压实各方责任。而各项制度建设的基础离不开信用。资本市场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必须要按照更高要求、更严标准,推进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补齐信用体系制度短板。
6、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强化市场约束,营造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信心。
7、规范发展债券市场。一是完善债券市场体制机制。二是丰富债券市场品种。三是优化债券市场发展环境。
8、加强资本市场科技建设。一是要通过科技赋能,提高金融服务整体水平。二是提高信息系统、技术可靠性。完善数据标准、数据安全等制度设计。不但要关注金融业务风险,也要关注各类技术风险,及时化解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风险隐患。
9、不断提高监管水平。重点是处理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总体上要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要求,持续做好资本市场各类风险防控工作。强化市场监测分析与预期管理。健全市场风险的预防、预警和防范处置机制,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管效能,抑制市场过分投机炒作。
10、严厉打击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严守风险底线。
曹宇:坚决打击逃废债、恶意转移资产等行为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委员曹宇从银行业、保险业的角度就更好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谈了他的看法。
1、银保监会积极支持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参与资本市场建设。银行理财方面,支持银行理财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鼓励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人纳入银行理财合作机构名单。
2、正在持续推进养老金融发展。着力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围绕养老金融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特征,采取多种措施,丰富、优化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产品体系,积极推动长期资金供给,契合资本市场稳健持续发展。
3、有效管控、隔离风险是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始终铸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之间的防火墙,既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配合共同发展,又要严控风险交叉传染,避免形成更大的市场振荡。
4、持续加大对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信息误导等问题,坚决打击逃废债,恶意转移资产等行为,充分保障投资者权利,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5、促进投资者结构优化,受融资结构、投资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存在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比如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占比过高,债券市场、银行资金长期占主导地位。有研究测算,我国债券市场未清偿债券中超过70%由商业银行持有。一些券种的银行持有占比甚至超过90%,投资者类型比较单一。
王建军: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建军表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应从五方面继续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是要加快构建高效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对符合我国战略和产业政策方向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
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治理效能,提高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营造良好市场生态,增强市场各方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和信任。
三是推动投融资协调发展,坚持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并重,做大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丰富金融服务与产品供给,大力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健全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功能,切实增强市场各方的获得感。
四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加快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加强开放条件下监管能力建设。
五是精准防范化解风险,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坚决守住市场安全发展的底线。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辛继召)、中国基金报、中国证券报、界面新闻等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