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耕地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川使出“三板斧”

11.04.2017  09:49
  关注

  4月初,丹巴甲居藏寨。高山藏区的油菜花开得正艳,绒黄色田块顺山势延展,零散地分布在藏家小楼之间。丹巴县国土局土地储备经营管理中心主任阿加彭措介绍,甲居藏寨连同周边的共14个村已规划了丹巴最大的土地整理项目,今年将启动实施,“未来这些农田会变得整齐、美观。

  不仅为了美观,在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原少的四川,土地整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提升。为此,四川国土部门使出了“三板斧”。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严守耕地红线

  核心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石,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布局遵循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后的永久基本农田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态屏障,拓宽城市的绿色空间。

  目前,全省城镇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09.08万亩,全省规划调整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7793万亩,均已分解到乡镇落实到地块。优质耕地所占比例提高了60%以上,守住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亮点

  全域划线农民能安心种田了

  南充市仪陇县石佛岩村紧挨县城,多年来新县城扩张了10多倍,村民因担心良田被新城市吞没,种田积极性不高。“人均耕地不到0.5亩,在家的不到400人,都不愿种地。”村支部书记陈高强说。

  2015年5月,南充启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农田里渐渐竖起了醒目的界桩和保护标志,农民也拿到了农田保护卡。村里的面貌发生了改观。

  近日,记者前往当地看到,沿河平坝地带的撂荒地,已被绿油油的蔬菜田取代。返乡创业者吴青龙也流转土地300亩发展起蔬菜产业,“以前担心一旦征地,投入就打了水漂,现在‘红线’划了,大家都能安心种田。

  拉大视角,仪陇县城“藏山容水”的布局越发清晰。从过去南北走向的连片发展,到如今“以江为轴、跨江西进”,划定好的永久基本农田成为城区的“绿色裙边”,与离堆、金鱼塘、小东山、金鱼山、河滩湿地等城市公园共同形成生态屏障。目前,仪陇建成绿地面积7101.75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1.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4%,先后获“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县”等荣誉。

  提升耕地质量

  实现藏粮于地

  核心

  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基础支撑,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实施举措。我省在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注重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十二五”期间,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建成高标准农田2728万亩,新增耕地192万亩。

  亮点

  改造荒地小山村规划起特色产业

  近日,记者来到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这个地处丘陵区的贫困村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岳林垭村,受丘陵地形的影响,大小不一的田块零散分布在山坡上,“坡地保水效果不好,所以只能种些玉米,而且产量也低。”阆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齐红介绍。

  由于田间路不通,水利设施也难以引入。曾经的贫困户何文连回忆,遇到大旱时节,全村老少齐上阵,走3公里的山路背水,“每次背来的水也只够我们自己喝,眼看田里的庄稼晒干、旱死。

  去年,一个投资2195万元、建设规模1.3万亩的土地整治项目落地,范围包括岳林垭村在内的7个村。

  一年间,落后的岳林垭村彻底变了样。曾经田小坡大、分布零散、耕作困难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土地整理后,我们开始引入特色产业。”岳林垭村党支书李天强说,过去七零八落的玉米地,已经被附加值更高的农作物取代,包括1850亩柠檬、300亩猕猴桃、300亩蔬菜等,农业产业结构得以升级。据统计,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3000元提升到8672元。

  探索两种机制

  盘活土地资源

  核心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更需要机制创新。

  我国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占多少,补多少”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2016年以来,我省探索易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机制,已开展了24批次跨市(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流转。

  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成都率先启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试点,已让170万农户受益。

  亮点

  指标流转两区域资金和资源互补

  近日,通江县与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达成了一笔“买卖”,共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637.76亩,通江用结余指标换来了4743万余元的资金,双方通过易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机制实现了资金和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平台上,仅3月就完成了8笔易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交易。为了让交易更加便捷,我省今年将建立统一交易平台,用于全省范围内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促进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

  4月6日,成都市温江区永盛镇尚合社区村民赵秀芳用耕保基金为自己交了养老保险,整个流程她已经轻车熟路。“保护好耕地就能拿到钱。”赵秀芳说,现在,全村的老百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都很高。

  近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政府与农户签订耕地保护合同,只要农户履行了耕地保护义务,便能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并将其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对接,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赵蕾 记者 寇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