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重建五年北川藏乡的新春

10.02.2014  16:45

  中新社绵阳1月29日电    题:重建五年北川藏乡的新春 
    中新社记者 杨超 周洪攀
  山路崎岖,年味愈浓。顺着年前抢通的任禹路隧道前行,沿途的北川关内乡镇张灯结彩,逢场赶集,较往年更热络几分。
  一座新建的二层小楼坐落于山腰林间,灰墙青瓦,搭棚挂红。对于每个前来祝贺乔迁之喜的乡亲邻里,主人叶兴富都忙着递烟敬茶;妻子则在后厨里与帮厨的女人们闲话家常,一起准备一连三天的坝坝筵。
  据新县城近80公里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平均海拔1400米,901户村民分散居住在69平方公里的高山林间。在去年的“7·9”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这里再次成为重灾区。
  “洪水太大,泥石流直接从山上冲下来。家里毁得只剩下一间厨房。”围坐在火炉边,叶兴富对中新社记者说,幸好乡里组织紧急转移,全乡没有人员伤亡。
  “当时,水电、通讯、道路全部中断,半个月后才陆续恢复。”乡人大主席邓平说,灾情发生后,当地官方派出工作组调查摸底农户受损情况。其中确定加固的94户已于去年10月底完成,24户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农户也将在春节期间相继搬进新居,无法重建的购房户和投亲靠友的农户也得到妥善安排。
  “县里补助了2.2万元(人民币),还给了2000元的过渡安置费。”从去年9月初,选择原址重建的叶兴富开始修建二层的新楼,“除家里准备的10多万元外,农村信用社还提供了4万元贴息贷款”。
  “多亏地震重建后的政策,家里的苗圃基地赚了些钱。”叶兴富说,他家种了5亩的白果苗,最好的时候幼苗每株能卖3元。虽说现在价钱降了,每亩仍然有1万多元收入。“如今乡里指导成立了种植合作社,能保证我们人均收入稳中不减。
  “咱这大山就是‘银行’,不光能存钱,还有利息呢!”大鹏村村主任刘金荣一句打趣的话引来满堂笑声。
  桃龙藏族乡副乡长陈继双介绍说,“5·12”特大地震五年多来,北川将“生态立县”放在首位,各地都在寻找产业发展的路子。在经历了80亩高山蔬菜因道路条件限制烂在地头的失败后,桃龙藏乡做出发展苗圃、中药材、高山核桃基地及特色养殖的产业规划,突出规模连片效应。“这些农产品突出天然绿色,便于加工储藏,四季不愁销。
  陈继双说,当地的种植规模已接近饱和,需要提高附加值。通过专业协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申报产品质量认证并开展粗加工,目前全乡的产品销售已从商贩零散采购向企业批量订购转变。“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前年增加1200多元,达到6114元。
  中午时分,席桌上鸡、鸭、鱼、肉一应俱全。“三天的坝坝筵分别是待客、正席、谢客三个主题。按我们的风俗,人来的越多,酒喝得越多,主人家今后的日子就越红火。”叶兴富端着酒杯和家人一一答谢乡亲宾朋。
  叶兴富说,等道路条件好了,村上还准备发展民俗休闲旅游,桃龙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完) 

      刊于1月30日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