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农科院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试种饲草小麦 种养结合助农增收
麦苗青青时节,为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由绵阳市农科院主持的饲草小麦试验正在我省江油、中江、三台、游仙等地有序开展。据悉,饲草小麦一旦试验成功推广,既缓解了畜禽冬春饲料短缺问题,又能达到饲粮兼用,1亩饲草小麦比常规小麦多收几百元。
2月22日,在江油市大堰镇泉水村饲草小麦对比试验现场,绵阳市农科院小麦所研究员周强一一查看饲草小麦的长势。“我们搞饲草小麦有两个背景:一是每年冬春季节,饲草极为短缺,不能满足牲畜的需要;二是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大国已有成功的冬季收割麦草作为牲畜青饲料的经验。”据周强介绍,绵阳市农科院研究员李生荣在品种选育过程中,于3年前发现1个高达110厘米的小麦品行系,这比通常小麦植株高出了一二十厘米。尽管植株高并不是优点,会导致 “栽得过密容易倒伏,老百姓不易接受”,但是,这种植株较高的品系却具备了“苗期长势旺盛,分蘖能力强”的优点,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最后,李生荣选育出了饲草小麦1号等系列品系。
自去年10月开始,绵阳市农科院选择江油、中江、三台、游仙等地开展饲草小麦对比试验。“一项试验是在小麦拔前节刈割一次青草,在江油目前已测出产量,1亩可收1吨青草,如果按青草0.2-0.25元/斤计算,青草产值折合四五百元。根据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刈割之后,只要肥水管理跟上,还能收获一季籽粒小麦,而且不会减产。”周强说,“另一项试验是,到了小麦灌浆期,连小麦茎秆、叶片、籽粒一起收割,1亩可获两三吨用作青贮饲料的生物产量,产值测算达1000-1500元/亩。”
周强认为,与通常作饲草用的黑麦草相比,饲草小麦长势旺,且肥水需求不高。一旦推广,可将现在对劳力需求比较大的“麦-玉-苕”模式调整为“麦-玉”模式,在坡台地提前播种饲草小麦,约比常规小麦提前播种10-20天,使饲草小麦充分利用秋季光温资源,还可获得更高的生物产量。
“饲草小麦,喂鸭鹅喂牛羊都可以。前段时间,我们刈割了一次,都被周围的农民抢光了。”江油市农牧局粮油作物站站长何刚介绍说,江油市大堰镇泉水村是全省典型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平均亩产也不过500公斤,产值1000元左右,“饲草小麦按1亩两三吨生物产量,就能卖到1500元左右,比种常规小麦多收几百元。同时,种植饲草小麦,还可减少小麦后期的用药量”。
据何刚介绍,江油的畜牧产业占比较重,冬春饲料不足是个老大难。待对比试验成功之后,江油将进一步走种养结合之路,在养殖场周围建立配套的饲草小麦基地。
江油市农牧局副局长尤文碧认为,饲草小麦的选育、试验和推广,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需求。他说:“现在,我们的粮食已经够了,关键要实现藏粮于地。通过饲草小麦的种植,可增加畜禽的养殖量,收入远比种粮食高。而且,发展饲草小麦还可达到轮作轮休的效果,维持土地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