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岁成都大轰炸亲历者:战争可以过去,伤痛绝不能忘记!

05.09.2015  12:01

1939年11月4日,敌机到达成都上空进行反复轰炸。两架日军飞机被击落,图为位于中江县梁安乡麻柳沟的日机残骸。 (资料图片)

97岁的川军老兵刘景轼回忆说,1939年开始,成都盐市口等繁华地带曾几度遭到日军飞机轰炸。

在1941年7月27日侵华日军对成都的大轰炸中,不到3岁的文仲的家被炸成一片废墟,他的左耳也从此失去了听力。

“战争可以过去,伤痛绝不能忘记!”8月27日,成都青羊区文家场,97岁的刘景轼望着窗外的细雨,回想起70多年前的成都城,眼角不禁又溢出泪水,“一样的下雨天,盐市口附近一带,妇女、老人跪在焦黑的废墟里,哭着喊着用手死命刨开倒塌的墙体,寻找埋在废墟里的亲人……”

抗战时的川渝大后方经历了怎样一段历史?相关资料显示,1938年至1944年,日军共出动数百架飞机,针对成都、重庆的机场、学校、居住区等繁华地段,进行轰炸,仅成都就至少造成5000余人的死伤。

西南大学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洵表示,日军对川渝大后方进行的惨无人道轰炸,目的在于摧毁中国大后方经济基础,摧毁民族抗战意志,迫使中国快速投降。

成都大轰炸

      炸弹落下 成都烧成火海

2015年9月,成都的春熙路、盐市口、提督街中心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都市繁华景象。但华西都市报记者连日来走访当地居民,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一直居住的地方曾遭到过日军飞机的轰炸。

原四川防空司令部参谋、97岁的川军老兵刘景轼回忆说,1939年开始,眼前的这片繁华地带,曾几度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成为一片废墟。“那时的成都城区,随处可见的大火几乎把这里烧成地狱。”

1939年6月11日夜晚,蓄谋已久的日军派遣27架飞机,突袭抗战大后方——成都,对东大街、盐市口、提督街等繁华区域,进行低空密集轰炸,猝不及防的成都市民,伤亡惨重。相关资料显示,当晚日机共投弹110余枚,造成伤亡人数近千人。

“最惨烈的是,日军不光投下炸弹,还有大量的燃烧弹,当晚的成都城区几乎被火海淹没。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就被炸死、烧死,我们赶到时,在火光映照下,街道上随处可见被炸落的尸体。一些逃出来的妇女、老人要么坐在地上两眼呆滞,要么对着大火哭喊亲人的名字。”刘景轼说,第一经历这样的轰炸,与他一同赶来救援的士兵,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当时的建筑几乎又都是木头和泥土的混合结构,火基本灭不下来,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早上。”

重庆大轰炸

      迫使投降 日军轰炸后方

“为了达到迫使中国快速投降的目的,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多次轰炸,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为1939年5月3日和4日的轰炸,最保守估计炸死炸伤人数达5000余人。”西南大学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洵说。

1939年5月3日上午9点,36架日本轰炸机从汉口起飞,飞抵重庆上空进行了持续半小时的轰炸,五四路等多条街道被炸毁,约20万人无助地奔走在街头。更不幸的是,第二天傍晚,日军飞机再次飞抵重庆上空进行密集轰炸。

“这是一个精心挑选的时间,傍晚过后的重庆,很多渡船不再开船,日本飞机临空后,市民无法赶到对岸躲避。”潘洵说,这就导致重庆百姓的密度增加,受到炸弹伤害的人数也增加,那次轰炸也成了重庆大轰炸中最严重的一次。

“天空有密密麻麻的飞机,炸弹一颗颗落在重庆,爆炸声盖过了妇女的尖叫声。”一位重庆健在市民无法忘记他看到的那一幕,1940年8月19日、20日,300余架次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区,实行3次地毯式轰炸,近千枚炸弹和新型凝固汽油弹在重庆上空投下。

重庆大田湾、两路口、望龙门商业场等地被炸得千疮百孔,大火一直从较场口烧到了十八梯附近,很多繁华街道被大火吞噬。

潘洵说,重庆最猛烈的轰炸之一是1941年6月5日的那场轰炸,炸弹投递极为密集,持续时间特别长,从而造成躲在防空洞里的百姓,出现窒息、踩踏等事故,出现了震惊中外的“六五隧道惨案”,死伤达1000余人。

大轰炸没有摧毁 抗战意志

抗战期间,日军对川渝两地进行无差别轰炸,范围包括重庆、成都、乐山、自贡、松潘、泸州等地。相关资料显示,重庆轰炸中共造成至少10000人的惨重伤亡和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

“日军对川渝地区实施大轰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企图迫使中国投降。”潘洵说,从1931年日军对锦州城实行轰炸开始,包括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相继受到轰炸。

直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日军开始对川渝地区进行疯狂轰炸,企图通过摧毁后方经济基础,压垮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潘洵说,这时的大轰炸是无差别轰炸,无论是后方军事基地、兵工厂,还是民居、学校、繁华地带,日军飞机都会进行大范围轰炸。企图达到快速灭亡中国,继续北下侵略的目的,但让日军感到惊讶的是,连续多年的轰炸,不但没有‘炸’掉后方百姓的抗战意志,反而是刺激了前线战士的抗日情绪,更多的百姓团结一致,竭尽全力支援抗战。”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杨力摄影吴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