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在华投资热潮已过:超半企业将维持现状

27.05.2014  11:09

从我们最新的调查结果看,日本企业认为在海外投资最有潜力的国家中,中国第一次从首位下滑到第四位,印度尼西亚第一次上升到首位。”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从事企业投资调查工作的课长阿由叶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JBIC属于日本政策性银行,是日本政府对外实施ODA(政府开发援助)的主要执行机构之一,该银行20余年来一直用一套相同的问题向日企提问,并根据企业回答梳理出日企投资的最新动态,其年度调查报告往往被业内视为观察日企海外投资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日本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有益参考。

最新调查报告完成后,阿由叶和《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有过一次长谈:2013年以后,日本制造业对中国的投资已经跨过峰值,20余年来日企在中国生产,再出口海外销售的对华投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

投资高潮过去,并不意味着退出开始

这些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超过了日本企业原本的预计范围。中国已经不是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国家了。”阿由叶对《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说,调查结果显示,未将中国定为首选投资国的日本企业,考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劳动力难以确保(41.2%)、与其他公司竞争的激化(20.6%)、中国经济的减速(26.0%)、中日两国政治关系走向(12.2%)。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调查的日本企业中,77.9%的企业已经在中国有一家以上的工厂,而在华东、华南各有一家工厂的企业同样不少。事实上,日本能来中国投资的企业大多都已经来了,因此对华新增投资的空间正在逐渐减小。

东芝从1972年来中国开设办事处,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东芝在中国已经有84家企业,在华营收规模达到770亿人民币。”东芝常务董事、驻中国总代表桐山辉夫对《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说。日立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东芝、日立这样的日本企业把很多投资项目都已经转移到中国,因此未来新增投资增长不会很快。

日企对华投资高潮已经过去,并不意味着退出开始。阿由叶说:“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的企业会缩小在中国的业务,或者从中国撤资。”阿由叶进一步解释说,所谓“缩小在中国的业务”,参与调查的日本企业说,近期调整、整合在华业务过程中,计划把分散在中国不同地方的工厂集中到一起,从数字上看是缩小了在华业务的项目数量,但投资规模并没有太大变化,至于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最终从中国撤资的日企数量,在整个调查中不足1%。

日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致力于促进贸易和投资的日本政府机构)一位官员前往广东等地调研,发现一些日企确实已开始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主要是一些服装企业。”这位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表示,同时许多中国服装业也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日本企业的变化比中国企业要慢。

阿由叶表示,参与调查的日本在华企业中,“52.7%的企业表示会在中国维持经营现状,而43.6%的企业仍然准备强化或者扩大在华业务。”中国可能不是最具投资潜力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减少在中国的业务规模。

日企在华投资为“靠近市场

强化或者扩大在华业务”的日本企业,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本地生产、本地销售,这与20余年来日企在中国生产,再出口海外销售的对华投资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三菱树脂聚酯膜有限公司去年7月新投产了一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是供液晶电视、电脑显示屏及手机屏上使用的薄膜。“我们的母公司——三菱化学控股公司,在全球各地已经有多家类似的生产工厂,之所以扩大我们的生产规模,是因为我们靠近市场,客户那里有了技术改进,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做出配合,比较有优势。”该公司总经理志波博幸说。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液晶市场在东亚。”志波博幸说,“我们在苏州设厂,正是因为中国在逐步成为世界上主要液晶电视、电脑显示屏及手机的生产基地。这些电子产品少不了聚酯膜,只要中国液晶产品的需求增多,聚酯膜企业自然会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在日本很多城市采访时发现,日本工人经过比较系统的职业训练,流动性小、废品率低,虽然工资比中国高,但核算下来,日本企业实际的工资支出并不算高。同时,在日本处理和政府关系也相对简单。

但唯一不同的是,中国更靠近市场,“我们可以做到下游企业用多少,我们生产多少,实现零库存。” 志波博幸说。如果在日本生产再将产品出口到中国,显然不能满足中国市场上企业的快速需求变化。

汽车依然是重要投资领域

日企为靠近市场而在华追加投资,汽车产业尤甚。10余年前,《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采访丰田在华高管时,问及今后丰田在中国卖出多少车才算成功,该高管不假思索地说:“5万辆,10%的市场占有率。

今年2月,记者再次采访该丰田在华高管时,这一数字已改成“110万辆,5%的市场占有率”了。

今年4月,三菱化学(中国)商贸有限公司将一台概念车从横滨运到上海,在公司大厅里开设了常年展。该公司董事长尾首贵士对《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说,“今后中国汽车总销量会维持在2000万辆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公司会在汽车零部件方面,加大在中国的生产与销售。

专家指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日企在汽车方面可能有较大的进取空间,在其他领域,如液晶产品使用的薄膜等,发展的空间也会相当大。如今,日企已经走过家电的繁荣阶段,开始在汽车领域发挥其技术、品牌优势。

日本有过环境问题十分严重的时期,但日本走了过来,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方面,日本会与中国有很好的合作机会。”日本经产省驻北京的官员田中英治说。目前他正在积极推进中日两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