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搭建企业供需信息平台从“帮扶一个”到“帮扶一批”
作为科技城创新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工研院掌握着不少融资机构、科技中介等资源,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但成立近2年来,找上门来,并得到相应帮助的企业不过60多家。
这让张方宇开始反思:要如何创新帮扶模式,让更多企业可以从中受益?对接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企业可以免费发布需求,从融资、技术指导再到经营管理,任何领域的都可以由工研院来帮忙解决。”
点对点:
个性化服务好但服务面太窄
能得到工研院的帮助,四川卓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亦鸣至今仍颇怀感激。
科研人员出身的他,凭借激光方面的技术储备,研发了一款用高强度紫外光杀菌消毒的设备。“传统氯气或者汞灯都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尤其是汞灯,一旦破裂将带来重金属污染,而且长期使用更换耗材很频繁,成本不低。”罗亦鸣说。卓众科技研发出的利用惰性气体的紫光灯,其亮度为太阳光的1000倍,通过产生的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但长期使用更经济更环保。
然而,这款产品出台时,卓众科技的资金链也接近断裂。在接到卓众的求助后,工研院先后帮助联系了30多个投资机构,终于在2015年年初帮卓众拿到了一笔400万元的天使投资。11月12日上午,罗亦鸣收到消息,卓众争取到了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提供紫外光消毒设备的机会,公司产品走向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总体来说是有惊无险,但很多企业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张方宇说,在工研院成立后的近2年时间里,先后找到工研院寻求帮助的企业只有60多家。
究其原因,张方宇认为,首先很多企业不知道工研院可以提供帮助;第二,这种一次只服务一家企业的点对点模式效果虽然好,但服务面太窄了,要充分利用工研院的平台作用,还需要找到新的办法。
点对面:
类型化服务让帮扶有“模板”
11月9日,工研院正式发布企业供需信息对接网和专家资源信息网,其出发点是搭建一个平台,将寻求帮助的企业与工研院掌握的帮扶资源进行对接。
工研院把“家底”晒到了网上。点开专家资源信息网,可以看到一个专家资源库,与工研院有联系的相关专家分门别类,根据擅长领域不同逐一编号,并配备一个简要的介绍,供有相关需求的企业“点菜”。同时,工研院也将绵阳各科研机构可以共享的大型仪器也整合起来,企业有相关需求可以发出申请。
网站更关键的作用是搜集企业需求。任何一家绵阳企业都可以在上面发布需求信息,工研院综合分析后,将相近的需求归类,探索相应的服务模式。“一对一帮扶固然好,但资源利用率太低;现在就可以把有相近诉求的企业集中起来,探索一个总的解决办法。”张方宇说。
张方宇畅想,随着收录企业信息的丰富,企业在发布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发布擅长领域,从而丰富工研院的“资源库”,实现企业间的灵活对接,彼此解决困难,甚至可以通过“众筹”配套企业的方式合作开发新产品。
如果搜集到新的普遍性问题,工研院还可以将信息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为制定解决办法提供参考。“类似于大数据平台,企业越多,数据越有代表性,帮扶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从而让资源更合理地分配,帮助企业发展。”张方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