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02.01.2016  15:56

                                                                                作者:韩长赋

 

  ■ 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 

  ■ 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过去在温饱没有解决的年代,很难顾上资源环境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了,我们有能力腾出手来注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这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粮食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为我们谋划长远发展赢得了主动。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为: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种养加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等等。

  “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本还是要靠改革创新,就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重点是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农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联合与合作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二、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常住人口仍然多达6.4亿,还有奔波于城乡之间的2.7亿农民工;工农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过多地流向城市;虽然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3:1缩小到2.92:1,但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还在拉大;城乡公共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双轨制,农村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落后于城市,等等。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上取得更大进展。一是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农民增收“四个轮子”一起转,加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保2020年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三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四是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要让2.7亿农民工中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优先进城落户,同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三、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本身具有“绿色”属性,农业生产本身就是固碳过程,促进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我们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资源养活了十几亿人,支撑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但确实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我国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当然,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过去在温饱没有解决的年代,很难顾上资源环境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了,我们有能力腾出手来注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保护与治理并重,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高强度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一是切实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保护力度。尽快将大中城市周边、交通沿线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促进禁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健全休渔禁渔制度,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二是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畜禽粪便、秸秆和地膜资源化利用,力争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首先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绿色化生产,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快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

     四、坚持开放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大约14000亿斤,目前产量12000多亿斤,缺口2000亿斤左右,适度进口一些国内紧缺的农产品是必要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但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呈快速上升趋势,2015年前9个月粮食进口就超过2000亿斤,高于2014年全年水平,主要原因不是国内供给出了问题,而是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低于国内同类产品。“洋货入市、国货入库”“国内丰收、进口剧增”的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受国内外价差驱动的“非必需品”大量进口,对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造成了很大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合理利用进口弥补国内产能不足,又避免过度进口影响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就业增收。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在“引进来”方面,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高层人才、管理经验,优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调控政策,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进口优先序,适当进口国内紧缺的资源性农产品,做到既保障供给,又保护产业、保护农民。在“走出去”方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优势产能和技术转移,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走出去”。

     五、坚持共享发展,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经过努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国已有5000多万人摘掉了“穷帽子”,为全世界减贫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而且集中在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的偏远农村,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短板在农村贫困人口。

  “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农业部门来讲,最主要的任务和工作就是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一是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支持贫困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贫困地区发挥农村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大多数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将扶贫资金量化到户到人,作为股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既解决产业发展融资困难问题,又给贫困农户带来稳定的就业和持续的收益。四是开展生态扶贫,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相关项目和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使部分贫困农户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五是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充分发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拓宽农民增收脱贫渠道。六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加强贫困地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农业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打造特色品牌,让贫困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作者: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