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房养老第一人"后悔了 说好的幸福感呢?
[华声在线导读]2014年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提出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在成都,钟大爷被媒体称为“以房养老第一人”。2012年10月,时年79岁的他与当地社区管理机构签订协议,由社区出钱出力帮钟大爷养老送终,大爷百年之后,把自己的房子赠送给社区。然而,记者近日回访钟大爷,钟大爷却说自己后悔了。
[新闻拾碎]
1、在成都,钟大爷被媒体称为“以房养老第一人”。2012年10月,这个时年79岁的独居老人与当地社区管理机构签订协议,由社区出钱给钟大爷养老送终,钟大爷百年后把自己的房子赠送给社区。最近,钟大爷说,他后悔了……
2、钟大爷原有一套二十多平米的老房子。2012年老屋拆迁,他获得一套将在原址上重建、面积超六十平方米的新房。2012年10月,在公证人员的公证下,钟大爷与所在社区管理机构签署协议,约定由社区安排人员照顾钟大爷,钟大爷百年后,将那套拆迁房过户给社区。
3、协议签订不久,钟大爷就搬到新住处。每个月900元的租金,由社区代管的“钟大爷专账”这里支出。每周社区人员都会去钟大爷家两次,帮他打扫卫生洗洗衣服。不过没多久,问题就来了。起初,社区要给钟大爷每个月700元生活费,他没同意,所以头几个月,钟大爷一直领着300元的低保。钟大爷说,虽然目前“退休工资”达到一千多元,但这笔钱是社区帮忙一次性购买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从“钟大爷专账”里支出了一万多元。
4、钟大爷觉着,自己有点被忽悠了,“他们承诺得好,说生老病死都由他们负责,(拿我的钱)帮我买了保险叫他们负责吗?买了‘工资’过后,就没人管了。”钟大爷说。
5、早年,钟大爷因绊倒落下残疾,出门都靠手推车,他提出想换轮椅找社区要钱时,却被拒绝了,原因是:“他们说怕丢了。”前几天,家里灯泡坏了,钟大爷想等社区服务机构的人打扫时再换,可等了半天,工作人员说换人了,来不了了。
6、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马波说,签订协议后,钟大爷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平时生病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照顾,而且每个月有一千多元钱的养老金,足够钟大爷日常开销。社区为钟大爷做了专账,上面记录显示钟大爷收入是八万元,除去租房、购买保险、添置生活用品,目前还有四万多元。马波说,账本会接受审计和监督,“他有时候也会找理由来要钱,但理由不充分的,我们怕他乱用,就没给他。”
[热点评论]
成都“以房养老第一人”后悔的启示
文/白翎
笔者发现,钟大爷所采取的这种方式或还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以房养老”。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根据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1月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表态,以及四川省下发的《意见》,以房养老主要是“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而钟大爷签订协议的对象不是金融机构,而是社区,本质还是属于“遗赠扶养协议”,与政府即将推行的以房养老有差别。
根据相关报道,老人与其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的社区各执一词——老人认为自己生活没有明显改善,钱难支取,想换轮椅都不给买;而社区却认为他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图片上来看,老人自始至终独居在拥挤的房屋内,简陋的家具,“在周围邻居眼里,钟大爷喜欢捡些瓶瓶罐罐,生活过得非常清贫。”按照协议,社区要安排人员照顾钟大爷,管好他的衣食住行。虽然文中列举的状况还不能直接证明社区方是否失职,但从老人发牢骚这一点来说,这种养老方式并没有完全让他感到舒心和满足。
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钱难支取”带来的物质上的不自由,个人权益不能得到保证。而且钟大爷已是79岁高龄,他在成都60平方米房产的价值,远高出社区目前扶养他的支出数倍,存在利益评估失衡的嫌疑;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长期独自面壁要面对的精神空虚。
尽管钟大爷的养老模式只是与以房养老打了个擦边球,但也有类似之处。一是作为失独老人或无子女老人,协议签订后,谁来监督执行,谁来保证老年人的权益诉求;二是精神养老仍旧空缺。根据相关解释,以房养老模式解决的只是谁给付养老金的问题,而不是谁来照顾老人的问题。老人在哪里养老,如何度过晚年时光,谁来照顾他们的起居,谁为他们排遣孤独,这些困扰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核心问题并不能因为“倒按揭”而得到妥善解决。
因此,尽管成都“以房养老第一人”的提法存在一定的误读,但他的个案仍不乏启示。按照预计的时间,“以房养老”或许已并不遥远。而在它得以证实成功之前,注定将受到严苛的审视和质疑。养老问题,尤其是对于“丁克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房养老”只是一种补充手段,但也需要更周全的制度设计和配套。
华声在线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