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
12月12日,成都市区天气晴好,傍晚时分一轮明月挂在空中 摄影 王勤
1 蓝天
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
2 碧水
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
3 净土
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成都是座耐人寻味的城市。在这里,历史和现代的完美融合,一方面散发着凝重舒缓的诗风古韵,而另一方面却又升腾着开放奋进的勃勃生机。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支撑、造就了成都世代的兴旺与繁荣。然而,在现代发展问题上,如何弘扬身后的文化底蕴,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风貌和风格?
制度先行
环境保护纳入党政一把手考核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成都市认真贯彻党中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定落实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
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责任目标管理,把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通过了环保模范城市的复检,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通过了国家生态市的评估。
成都还编制了《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成都市环境总体规划(2015-2030)》和相关年度计划,引领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工作。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丰硕成果,使得历经沧桑巨变、蜚声海外的“天府之国”,既古老又年轻,既深沉又活跃,更显得魅力十足。
三大治污战役
力保蓝天绿水和净土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两岸人民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福荫泽润着成都平原,故世称“天府”。
作为国务院批复确立的“国家中心城市”,山川秀美,江河浩荡的“天府之国”成都,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加快经济发展,不断突显国家层面成都生态功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受盆地条件约束,成都污染物扩散条件差,治理并非易事。
成都目前已打响“蓝天”战役。一系列办法密集出台:抓紧修订并发布《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出台《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办法》,2017年起对各区(市)县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实施排名及奖惩措施;重点实施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尘、工业废气、挥发性有机物、露天焚烧和秸秆焚烧等重点领域治理工程,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外锅炉达标治理。此外,成都还宣布2017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Ⅴ汽柴油。力争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3.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
成都还打响了“碧水”战役。彻底改造脏乱臭河段的“宜居水岸”已箭在弦上,以府河、江安河、毗河、新津南河、西江河等重污染流域为重点,坚持“源头截污、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多措并举控制和削减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2017年,中心城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
同时,“净土”战役也已经部署。成都将在2018年,完成耕地土壤污染调查;到2020年,全市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着眼未来
留给子孙绿水青山
12月9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送审稿)》。这次总体规划修编,认真落实市委推进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编制了“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提出了生态修复策略和总体目标,强调要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城市水系保护等重点任务。
全会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全会强调加快建成环城生态区,大力实施“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加快推进“增花添彩”工程和“赏花基地”建设,再现“花重锦官城”的胜景,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抓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要加强通风廊道建设和保护,在都市核心区内划定两级城市通风廊道,努力缓解因常年静风造成的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要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持采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努力让成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十三五末
成都这座城变这样
空气质量明显提升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中有升。到2020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力争小于50微克/立方米。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到2020年,主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全面建成,岷江、沱江等成都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70%以上。
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完善
区域大绿隔体系初步形成,龙泉山森林公园基本建成,“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绿色出行更加便捷
初步形成地上地下多网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成为主要出行方式,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50%以上。
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
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文魅力更加彰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型先导型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值翻一番。
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普遍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