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攻坚克难全面建“小康”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 蓄三“势” 增后劲
四川在线消息(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张立东)“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再难也要攻坚克难。”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州长益西达瓦有压力更觉有动力,“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民生改善,这是我们的着力点。”
用什么来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后劲,使四川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参会代表委员们都在思考。
辩证看短板 引爆后发优势
“7%目标的确定,符合实际,充分考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3月5日中午,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一走出人民大会堂,马上被记者提问关于经济增长预期的话题。
实现全面小康,大家的目光都盯着西部。攻坚期的后劲在哪里?罗霞有信心,西部基础设施是短板,交通是短板中的短板,而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短板正在变后发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与东中部相比,四川在教育方面存在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提交了一份《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建议》提案。“基础设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补足人才短板将会让四川乃至西部的发展迸发强大后劲。”大量的调研也让苏华的这份提案有很强的针对性,他建议国家把教育扶贫列入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通过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思想要转弯 激活资源优势
“发展相对落后,但认识不能落后。”益西达瓦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甘孜州的资源是独特的生态环境,如何把资源变成发展优势?“甘孜州不能简单地走工业化路子。要用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他说这个思想转变,经历了几代人的尝试和努力,现在已经成为共识。
思想转变的成效立竿见影。去年,亚丁机场的开通,带来15万人次的客流量,在全国支线机场中成为一匹黑马。“发展旅游,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就业和创业,对甘孜来讲,这是调整产业结构,做强产业支撑的关键点。”
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全国11个省市将受益,我省多个城市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形成交通立体走廊,让长江上中下游各城市群串联起来。这意味着大量的投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真正把四川拥有的“长江”资源变成发展优势,需要思想转弯。这个思想转弯,在唐利民看来就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我们要通过简政放权,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的做法,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支持“新农人” 集聚智力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正处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中的四川来说,尤其如此。今年全国两会,如何发展“三农”,代表委员们的讨论一如既往地热烈。大家的目光,集中在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如今,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人”群体备受社会关注,而各大互联网巨头也把目光投向更大的农村市场。“互联网是融合青年群体和农业最好的方法和武器,应当尽快推动‘新农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不少代表委员都呼吁加大对“新农人”的政策支持。他们认为,我国针对培养“职业农民”、“新型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展开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教育培训,但这些扶持和培训是针对传统农人群体展开,离“新农人”还有相当差距。
作为基层全国人大代表,珙县王家镇和平村村委会主任王明容也有类似思考,“农村很多青年选择外出打工,学到了一定知识,熟悉互联网,但回家乡再从事农业却有很多障碍。”她建议,在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农村开展“人才扶贫”,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村青年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