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画框做成了一门艺术
何多苓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唐蕾肖像画,由石京革配框。
石京革为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配框。
石京革为何多苓的素描作品配框。 受访者供图
石京革正在制作画框。本报记者郝飞摄
何多苓、艾轩、方力钧、俸正杰等都在他这里定制画框
12月19日,成都艺术家张蕾来到倪家桥路一家“框艺装裱”小店,希望为自己的几件作品更换画框。“这些作品用于销售,那就换成浅色木纹画框,这样会更有卖相。”看过作品,小店老板石京革不紧不慢地表示。
说到石京革,成都的当代艺术家、摄影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多苓、艾轩、方力钧、俸正杰等艺术“大腕”都是石京革的老主顾,最近备受关注的“小酒馆的礼物”艺术展,每件作品的画框制作同样由他完成。“在我看来,他把画框做成了一门艺术,他自己就是个艺术家。”成都小酒馆创始人唐蕾说。□本报记者余如波
一座隐藏的艺术品仓库
若非驻足仔细观察,“框艺装裱”的店面似乎毫不起眼,人们很难察觉这其实是一座“艺术宝库”。推开玻璃门走进店内,随处可见精美的艺术作品:国画家袁武的花鸟小品,摄影家木格的黑白创作,当代艺术家罗敏的版画,还有从北京故宫、俄罗斯购回的高端仿制品……它们或等待石京革制作画框,或已完成工序静候主人上门取件。
说到这些艺术大家,石京革并不显得特别激动,反倒从专业角度吐槽了一番:“艺术家做画框,有时候也会提出不靠谱的方案,要么不合理,要么无法实现,要么成本太高。罗敏去年过来装框,就不听我的建议,非要用两块有机玻璃把作品夹在中间。有机玻璃容易吸附灰尘,而且很不容易擦干净,只好送回来重新处理。”石京革准备改用哑光玻璃,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方便欣赏。
石京革还展示了另一件得意之作:为满足艺术家保留签名的需求,他在画框背后挖了一个洞,用玻璃替代木质背板,让画布背面的作品信息一览无余。
在这家小店内,文艺气息还不止于此。石京革喜爱摄影,墙上挂着不少自己的创作,其中家乡自贡富顺的风景最为突出——沱江蜿蜒而过,他小时候生活、工作过的三线工厂就位于江边的山坡上。平时没事的时候,石京革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桌上叠放着厚厚一摞画册和艺术、学术类书籍。“最近想了解日本文化,正在看朋友推荐的《菊与刀》。”
石京革戏称这个小店为“仓库”,平时无人来访的时候通常大门紧闭,而他真正的工作间则隐藏于距此不远处的一个小区里。堆积如山的原料、车床等专业加工器具、等待装框的艺术品、海报……每天临近中午起床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甚至凌晨时分。这位充满艺术气质的“匠人”,就连作息时间也跟许多艺术家相似。
“我必须对得起美术史”
1987年来到成都后,石京革在化工企业做过工人、坐过办公室。2000年企业改制后,由于爱好摄影、接触过不少装裱匠人,觉得“上手比较容易”,同时自己曾在电大学习装潢,他便自谋生路开始做画框。石京革觉得,画框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关键是在实践过程中多动脑子、积累经验,将容易犯的错误牢记心间,一举一动都小心行事。
目前,小店最重要的客户就是那些声名在外的艺术家,其中尤以当代艺术界和摄影界为多:何多苓、周春芽、郭伟、郭晋、冯立、张克纯、李俊、陈萧伊……“刚开始接触他们,其实纯属机缘巧合。”开业之初,石京革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缺少稳定的客源,只能偶尔接一点全家福、艺术照、装饰画之类的生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白夜酒吧送来一批海报,结果画框制作效果非常好,很快引来艺术家的关注。“或许是因为我搞过美术,所以更能理解艺术家的需求,也更明白他们需要什么效果。”石京革说。
有一天,一位客人送来一些素描作品,石京革左看右看,觉得很像何多苓的风格。“一问,才知道就是何多苓本人。”石京革坦陈,以前只看过何多苓作品的印刷品,第一次见到原作,画面细节令他非常震撼。
这也开启了两人持续至今的友谊。今年的“艺术长沙”艺博会,何多苓将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40余件《带阁楼的房子》送来,请石京革重新制作画框。“早上起床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我就用小刀把作品从原来的背板上慢慢剔下来,每天只处理四五张。干活太久容易麻痹造成失误,这批作品又是何多苓的重要代表作,我必须‘对得起美术史’。”
随着好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藏家慕名而来。石京革认为,成都艺术创作、艺术市场这些年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盛,自己既是受益者,也是见证者。“相比以前的装饰画,如今不少人已经转变消费观念,更倾向购买原创艺术品。即使只是几百元、上千元,在十多年前也很难想象。”
不能只考虑作品气质
刚开始做画框的时候,石京革其实跟许多同行相似,倾向于走婚纱影楼风格的“花哨路线”,同时致力于压低成本、以量取胜,并不在意细节上的完美无缺。“直到后来有一次,一位台湾收藏家把画框翻过来,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背面的木条没有打磨光滑,这才知道不仅画框的外观应该匹配作品的特点,背面、内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也应该认真对待。”石京革说。
如何为不同的作品打造合适的画框?石京革认为,首先要考虑作品的气质。“比如这件用圆珠笔慢慢点出来的佛像,作品本身就已经非常细腻,所以我采用了极简的白色画框,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作品,不被外在的装饰抢走风头。”另一件充满古典气息的俄罗斯油画,石京革的方案则是具有雕刻感的深褐色画框,赋予作品严肃、庄重的观感。
此外,作品用途和展示空间也不得不考虑。此前为“小酒馆的礼物”参展作品制作画框,石京革就对小酒馆万象城店的照片进行了认真研究。“场地不大,而且作品以后都会成为私人收藏,因此画框的整体设计比较简约,体积也都相对较小。”石京革还特意“留了一手”,他仔细测量了所有画框的尺寸数据,准备展览结束后加装玻璃罩保护作品。
石京革坦言,除了画框本身的审美效果,自己同样关心其中的技术环节。“艺术品修复讲究‘可逆性’,所有的修复痕迹必须能去除,其实制作画框同样如此,既不能使用有损作品的材料,也必须为日后重新装框提供便利。”石京革说,目前,西方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大都制定有专门的画框材料、工艺技术标准,希望今后四川也能在相关领域逐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