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立体种养趟出脱贫新路子

12.05.2017  14:38

 

走进什邡市南泉镇玉桥村,一股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白墙黛瓦的村落在树林中若隐若现,与池塘里的莲藕,绘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据该村村支部书记黄立俊介绍,这个院落名叫“秀才院子”,是以一座清代的秀才大院为文化依托,建成的幸福美丽新村。2015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共33人,经过两年的精准扶贫,今年还剩下3户3人。

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要想实现全面持续脱贫,还得有产业支撑。”黄立俊说,镇政府和村上一直在探索。

因地制宜 瞄准项目

玉桥村是由原玉河村和石桥村合并而成,距什邡市区8公里,全村辖区面积2.85平方公里,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晒烟、川芎、黄背木耳、车前草为主。洛小路、什南路横贯全境,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2015年,该村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零星分散的小块农田、边边角角的闲散土地,变成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方格田”。“重整田畴后,一块田大约有10亩,面积变大,不便于农民自己耕种。”黄立俊介绍,在村委会的引领下,15户农户代表以土地、现金入股的形式,发起成立了润丰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规模化种植油菜、小麦,附加稻田鱼、稻田鸭等,每年一亩地给予农户800元的土地租金和250元的分红。

合作社成立的同时,南泉镇依托泉水建立了泉水公园,恰巧拥有5处泉眼的玉桥村就在其中。紧随其后的新农村建设,让这座小村落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为了把握好千载难逢的机会,黄立俊和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开始四处寻找产业发展的路子,在市委农工委的指导下,“藕鳅共生”项目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我们的泉水很适合莲藕和鳅鱼生长,莲藕和鳅鱼能实现多次繁殖,经济价值也很不错。”黄立俊告诉记者,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不乏产业扶贫实施后未能获得理想收益的现象存在,所以,对于发展该项目,他们也不敢贸然行动。

为此,黄立俊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就“藕鳅共生”项目前往周边县市区实地参观“取经”,并与德阳市农业局水产站的专业人员取得联系,在玉桥村建立试验基地。通过试养,水产站工作人员得出结论:玉桥村的土壤、水温、水质非常适合泥鳅生长。

这个结论,让村干部和村民们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立体种养 产业互动

玉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是因病、年迈致贫,经过几年的技术帮扶、劳务输出、政策兜底,大多都走出了贫困。然而,村委会仍持续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确保实现长期持续脱贫。

通过与村“三委”班子研究,并充分征求了贫困农户意见建议,玉桥村决定依托“泉水农业公园”,以千亩“菜花节”活动为载体,将“藕鳅共生”落实到“泉水公园”核心区,形成一三产业整体联动,实现经济效益,将“藕鳅共生”项目作为全村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该项目争取到了财政资金50万元,润丰合作社自筹资金21.7万元,流转土地60亩,选址在玉桥村11组,藕鳅池塘与秀才院子相对而立。项目建设实行政府引导、本场承载、自主投资、民办公助,自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预计项目实施后,每亩平均单产水产品300斤以上,莲藕3200斤以上,亩产值1万元以上。

藕鳅共生”项目能节约耕地、肥料、农药,增产鲜鳅鱼,有效实现经济价值。土里种藕、水中养鳅鱼的立体种养方式,既能使鳅鱼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还可以防治莲藕遭受病虫害,同时鳅鱼的排泄物还能为莲藕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完善机制 保障运行

藕鳅共生”项目的实施主体为什邡市润丰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采取流转耕地和土地托管等形式,走“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合作社农户带田入股157户,入股面积605亩。

据南泉镇副镇长黄东介绍,该项目建立了扶贫开发对象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严格按照“一超六有”执行,即因病、因灾等原因致贫的农户,符合国家建档立卡户标准的,纳入新的入社帮扶机制;因死亡或帮扶后脱贫并保证长期在国家标准规定扶贫户最低人均纯收入以上的建档立卡户,签字确认退出扶贫开发帮扶对象;临时因病、因灾等原因致贫农户,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后,纳入村贫困帮扶资金扶助对象。

黄东介绍,为了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实行独立核算,监督管理。由村支部、村监委会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日常监督及管理,镇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的审定,镇财务核算中心负责项目生产、经营的审计,镇纪委全程参与。

何小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童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