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罕见发文系统诊断经济
多名业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官方如此系统全面地阐述对经济基本面和走势的判断较为少见,对市场研判有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文章提出,经济运行走势的分化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近日有官方智囊人士对本报表示,随着投资、消费、房地产三大领域的逐步落地,中国经济触底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出现。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好转型创新的衔接升级对于中国经济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着重要作用。
扭住调结构不放松
在此前的政治局会议等多次重大会议上,中央不止一次提出要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前述智囊人士对本报表示,尽管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调结构的螺丝钉作用不可忽略。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下行通道,企稳压力较大。对如何看待回落趋势,上述文章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权威人士指出:“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短、中、长期结合。”
在谈及经济运行出现较大分化时,文章谈到,这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文章指出,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构分析人士25日对本报表示,这一表态表达中央对调结构改革的定力和决心,打消了市场对“强刺激”和“大放水”的幻想。
三个结合稳增长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相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也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引发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猜测和担忧。
文章认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其必然性,要高度重视应对,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即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
具体来看,文章提出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
此外,权威人士认为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是,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文章称。
防风险就是稳增长
早在去年,就有多名主流经济学家提出,在当前背景下,防范经济风险与坚持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人民日报》的这篇刊文也明确提出,要高度警惕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
文中未具名人士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文章称,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要高度关注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情况。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区出现连续性下滑,也可能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而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冒进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应当区别对待,积极稳妥。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势,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微观看,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
“中央已经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继续稳步有序推进这项工作,有些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应依法、规范、有序处置。”这名人士透露。